登飞来峰

时间:2024-01-12 18:09:29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词引用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

注释
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传说此峰是从琅琊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闻说:听说。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因为。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创作背景

  公元1050年(宋仁宗皇祐二年)夏天,诗人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时,写下此诗。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心怀壮志,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安石是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铭。

  用诗歌阐述政治、学术见解,议论时事,评说历史,这是宋诗中较为普遍的现象。该诗在描写景物中,含有深刻的理趣。诗人没有记叙登山的过程,也没有细写山中之景,而是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山上“千寻塔”的最高层,抒写心中的感受。全诗四句二十八字,包含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寓抽象义理于具体事物之中,作者的政治思想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神情状态,都得到了充分反映。这首诗阐发哲理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其二,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简言之,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我们今天来读这首登高望远的七言绝句,仍觉意蕴深沉,豪气满怀。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简析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

  从全诗看,“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胸襟境界,只有登上天外飞来的高峰才能触发得出;但无“闻说鸡鸣见日升”作铺垫,亦引不出此等胸襟境界。

  只有登上“飞来山上千寻塔”,才能用见日出闻天鸡的故实;也只有在天外飞来的高峰见日出闻天鸡,才能导出不畏末俗乱真、站得高看得远的胆识气概。思绪条贯,勾连紧密;天衣无缝,一气呵成;前后关照,浑然一体。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注释

飞来山:一作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闻说:听说。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自缘:一作“只缘”。缘,因为。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评析

此诗为王安石三十岁时所作。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的情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王安石介绍和王安石诗词大全

诗人: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欧阳修称赞王......
复制作者 王安石
猜您喜欢

西江月 · 托箕仙降笔

形式:

今日瑶池大会,群仙不肯来临。真笔传语郑郎君,记得相嘲妒行。 好个木兰花慢,休题相契分明。君还要问那香魂,正在仙宫听命。

复制 吴氏女 《西江月 · 托箕仙降笔》
类型:

中秋召景贤饮

形式:

中秋北海景凄凄,好拚今宵醉似泥。 快请龙冈疾过我,与君同泛玉东西。

复制 耶律楚材 《中秋召景贤饮》
类型:

暇日有怀士彦四首 其一

形式:

诚心公道宜开布,愚妇愚夫更有知。 遇事当从彝理听,操心应比孽臣危。 海翁易虑鸥飞去,卢老忘机虎卧随。 共说此君曾学道,是中滋味愿深思。

复制 刘鹗 《暇日有怀士彦四首 其一》
类型:

送乐平苗明府得家字

形式:

本自求彭泽,谁云道里赊。 山从石壁断,江向弋阳斜。 暮色随枫树,阴云暗荻花。 诸侯旧调鼎,应重宰臣家。

复制 李端 《送乐平苗明府得家字》
类型:

园集谐语

形式:

昔人请学圃,见小于孔氏。 吾侪本小人,敢讳小人事。 古贤好园居,往往见书史。 所务岂皆小,亦各乐其志。 嗟予拙已效,于世鲜数比。 既为天所穷,复为时所弃。 我生有奇癖,自信绝人理。 善病恶束缚,习懒厌城市。 有园名赋闲,取义洗牏厕。 晨昏数清暇,宾友时亦至。 俱是素心人,敢告素心义。 相过不在速,频来莫论次。 入门不下拜,列坐惟问齿。 坐定即解襟,勿复事簪履。 主人殊草草,款接颇有致。 炉香既芳馥,瓶花亦明媚。 园蔬时不乏,旨蓄或数器。 有牲即割牲,无牲即蔬食。 幸能了曲檗,浊醪可常继。 兴来酒莫辞,酒尽兴乃已。 献酬忘主宾,呼答惟汝尔。 醉便相枕藉,醒复恣谐戏。 散步互拍肩,叫跳共把臂。 谑浪无不有,但戒涉訾议。 里多广长舌,无胫走千里。 我辈亦谑浪,彼辈辄猜忌。 已往勿絮数,未来勿较计。 形骸既尽捐,冷暖岂宜异。 细微勿芥蒂,披沥穷底里。 勿作今人态,常有古人意。 已称山林交,勿失山林气。 此语期不谖,久要乃可恃。 赋闲园主人,如斯而已矣。

复制 张萱 《园集谐语》
类型:
搜索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今日古诗词

微信扫一扫

今日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