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

时间:2024-06-03 05:29:32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赏析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苏轼的诗既是人生感悟,也是一种政治体验。苏轼自进入仕途后卷入了新旧之法的争议,他在政治倾向上更贴近保守派,反对王安石主导的新法。但他不偏激,主张汲取新法合理成分,主张讲究执行策略,反而又为旧党所不容。因此,苏轼笔下的庐山,也可以看成是扑朔迷离的政局,新旧两党立场不同,结论也不同。事实上,人们都置身局中,置身历史长河中,都不免陷入当局者迷的困境,应该更客观地思考问题,得出恰当结论。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苏轼介绍和苏轼诗词大全

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老泉长子,苏颍滨兄。与父、弟合称“三苏”,故又称“大苏”。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嘉祐六年(1061年),......
复制作者 苏轼
猜您喜欢

人日过渔家晓酌

形式:

晓从渔父访新年,觞至杯倾任自然。 旭日未消红杏雨,薰风先散绿杨烟。 攒茅作字都飞白,削竹谈经祇太玄。 征盖岂堪频接引,醉怀疏旷落江边。

类型:

庄次暑雨

形式:

归去柴桑懒折腰,田家鸡黍坐相邀。 密云畹上蒸兰甲,疏雨篱前洒药苗。 病体近增新傲慢,纷心遥忆旧班僚。 昨非今是谁看破,旋著藤蓑暑气消。

类型:

春末忆关念斋五闲亭

明代陶益
形式:

君归新筑五闲亭,象纬曾占此聚星。 万里烟波浑是梦,百年台榭独为醒。 柳风淡淡莺声滑,梅雨丝丝草色青。 安得奋飞同夜集,称心灯火照疏棂。

类型:

寓郭外别业

明代陶益
形式:

江郭侧径云一隈,石壁历乱悬莓苔。 水长初逢鸂鶒浴,烟消远辨辛夷开。 贤人无来孤象纬,俗物难遣空徘徊。 只应黯黯客怀恶,尺牍细行谁与裁。

类型:

观朱使君家乘题赠二首

明代陶益
形式:

射堂淑气满阶除,散入川原物自舒。 野鹿并驯随远旆,彩云相映迓高车。 家声茂著千年在,世谱弘开万帙馀。 复羡使君才最睿,偏劳青史细行书。

复制 陶益 《观朱使君家乘题赠二首》
类型:
搜索
热门喜欢
诗文类型
诗词名句
成语
古籍
朝代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今日古诗词

微信扫一扫

今日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