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道扬镳

发布时间:2024-06-03 04:28:36
分道扬镳
拼音:fēn dào yáng biāo
英文:each going one's own way
繁体:分道揚鑣
解释:道:路;镳:马嚼子;借指为马;扬镳:驱马向前。分走不同的路。比喻人们分别发展和施展各自的聪明才智。比喻因志趣、目标不同而各走各的路。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例子:我们彼此之间感情不和,早已分道扬镳了。
近义词:各奔前程、风流云散
反义词:志同道合、并驾齐驱
辨析:分道扬镳和“各奔前程”都有“由于志向目标不同而各走各的路的意思”。不同在于分道扬镳偏重于“分手”;多用于人;“各奔前程”仅用于人。
正音:镳,不能读作“lù”。
谜语:分手
出处:北齐·魏收《魏书·拓跋志传》:“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成语故事:出处:《北史 魏诸宗室 河间公齐传》高祖曰:“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道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释义:“扬镳”,举鞭驱马前进。  分路前进,比喻各奔前程,各干各的事。  故事:在南北朝的时候,北魏有一个名叫元齐的人,他很有才能,屡建功勋。  皇帝非常敬重他,封他为河间公。  元齐有一个儿子叫元志。  他聪慧过人,饱读诗书,是一个有才华但又很骄傲的年轻人。  孝文帝很赏识他,任命他为洛阳令。  不久以后,孝文帝采取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从山西平城搬迁到洛阳建都。  这样一来,洛阳令成了“京兆尹”。  在洛阳,元志仗着自己的才能,对朝廷中某些学问不高的达官贵族,往往表示轻视。  有一次,元志出外游玩,正巧李彪的马车从对面飞快地驶来。  照理,元志官职比李彪小,应该给李彪让路,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偏不让路。  李彪见他这样目中无人,当众责问元志:“我是御史中尉,官职比你大多了,你为什么不给我让路?”元志并不买李彪的帐,说:“我是洛阳的地方官,你在我眼中,不过是洛阳的一个住户,哪里有地方官给住户让路的道理呢?”  他们两个互不相让,争吵起来了。  于是他们来到孝文帝那里评理。  李彪说,他是“御史中尉”,洛阳的一个地方官怎敢同他对抗,居然不肯让道。  元志说,他是国都所在地的长官,住在洛阳的人都编他主管的户籍里,他怎么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样向一个御史中尉让道?孝文帝听他们的争论,觉得各有各的道理,不能训斥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便笑着说:“洛阳是我的京城。我听了,感到你们各有各的道理。我认为你们可以分开走,各走各的,不就行吗?”
猜您喜欢
搜索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今日古诗词

微信扫一扫

今日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