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弩之末

发布时间:2024-06-03 05:34:47
强弩之末
拼音:qiáng nǔ zhī mò
英文:an arrow at the end of its flight
繁体:強弩之末
解释:弩:古代用机械发箭的弓;末:指箭射出后的最末一段射程时;失去了攻击力。用强劲的弓射出的箭;射程已到尽头。比喻原本强大;可现在已衰竭无力了。
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例子:至于军阀,那是强弩之末了。(欧阳山《三家巷》二四)
近义词:师老兵疲、罢夫羸老
反义词:势不可挡、势如破竹
正音:之,不能读作“zī”。
谜语:弓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韩安国传》:“强弩之末,矢不能穿鲁缟。”
成语故事:西汉武帝建元六年,匈奴求和。武帝召集大臣商量。  大行(官职)王恢是燕地人,多次出任边郡官吏,熟悉了解匈奴的情况。  他建议说,汉朝和匈奴和亲,大抵都过不了几年匈奴就又背弃盟约。  不如不答应,而发兵攻打他。  韩安国说:“派军队行军千里作战,对军队不利。而且现在匈奴依仗军马的充足,怀着禽兽般的心肠,如同群鸟飞翔般迁移,很难控制他们。我们得到它的土地也不值得把这当作扩大国土,拥有了他的百姓也不值得把这当作强大,从上古起他们就不真心归附汉人。汉军到几千里以外去争夺利益,那就会人马疲惫,敌人凭借养精蓄力利用汉军的疲劳而取胜(就会凭借全面的优势对付我们的弱点)。况且就算是强劲的弓弩到了最后就连鲁地所产的最薄的白绢也射不穿;猛烈的风到了最后,连飘起雁毛的力量都没有了,并不是他们开始时力量不强,而是到了最后,力量衰竭了。所以发兵攻打匈奴实在是很不利的,不如跟他们和亲。”  参加议论的群臣多数附合韩安国,于是皇上便同意与匈奴和亲。
猜您喜欢
搜索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今日古诗词

微信扫一扫

今日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