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岸

时间:2024-01-12 15:48:04

山东今岁点行频,几处冤魂哭虏尘。
灞水桥边倚华表,平时二月有东巡。
类型:

诗词引用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山东一带在今年总是接二连三地抽丁征兵,看茫茫荒野上有多少冤魂在哭号呻吟。
我伫立在霜水桥边,背倚着高高的华表,不禁想起那升平年代皇帝每到二月就要东巡。

注释
灞(bà)岸:灞水桥边,在长安东。
山东:指函谷关以东。点行频:多次点兵出征。
虏(lǔ)尘:指征战地。
华表:设於道旁的路标,又桥旁大石柱也称作华表。
平时:指兴平之时。东巡:传尧舜东巡,至于泰山,此处借指唐天子之巡幸洛阳东都。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赏析

  这首诗以会昌初年回鹘南侵为背景,写诗人在灞岸远眺时的心情,通过想望中东都一带兵士应征、北方边地百姓号哭的情景与盛对帝王东巡的对比,寓今昔盛衰之感,表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关注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

  首句和二句都是遥想景象,诗人想象山东一带频频征丁的悲惨境况,突出“山东”,是搪征兵遍及内地,“频”表明征兵次数多人数多,可见百姓遭受兵役之苦,此句又和四句成对比。冤魂“哭”虏尘则是为边地牺牲的无数战士哀伤。三、四句由倚华表想起唐代兴盛时期皇帝的巡游。诗人倚着溺桥边的华表眺望,想到升平年代山东地区此时应是在准备皇帝的东巡,岂能有频频征发和一处处百姓在虏尘中号哭之事。唐朝安史之乱前,皇帝在东西都之间往来频繁,一膏霸桥为车驾所必经,可以说是当年升平的见证。安史乱后,巡幸东都之事久废。

  结构上,诗人先从眺望中想象到的今日情景写起,再联想昔日东巡,结尾戛然而止,余味深远,令人深思。而且这种从时间角度来说的倒装,起到了更好的衬跌效果,能突出侵扰与动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但这种结构安排未必是作者有意为之,诗人的思路本来就是由现实出发而联想开去的,遵循的是思维自身的逻辑。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会昌二年(842)作。这年八月,回鹘乌介可汗率所部南侵至大同、云州一带,唐朝廷下令征发许、蔡、汴、滑等六镇兵马,准备抗击。诗所反映的是征发军队时情况。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李商隐介绍和李商隐诗词大全

诗人:李商隐

李商隐,著名诗人。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他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
复制作者 李商隐
猜您喜欢

江南秋日

形式:

水国由来称道情,野人经此顿神清。 一篷秋雨睡初起,半砚冷云吟未成。 青笠渔儿筒钓没,茜衣菱女画桡轻。 冰绡写上江南景,寄与金銮马长卿。

复制 殷文圭 《江南秋日》
类型:

吊陆叔平墓

形式:

崱屴深山径,斯人长夜居。 谁怜一抔土,却掩五车书。 玄素名空在,丹青代不如。 齿牙吾自有,从此倦吹嘘。

复制 王世贞 《吊陆叔平墓》
类型:

冬晴与子坦子聿游湖上六首

形式:

老僧八十无童子,礼佛看经总不能。 双手丫叉出迎客,自称六十六年僧。

复制 陆游 《冬晴与子坦子聿游湖上六首》
类型:

题陈侍御画竹

形式:

铁面郎官扫秋雨,一夜秋声落人耳。 楚歌唱断碧云愁,招得湘灵来笔底。 湘灵倒拔青鸾尾,翠袖拖风湿江水。 水远山长不见人,惟有千年泪痕紫。

复制 沈周 《题陈侍御画竹》
类型:

烟竹为邹侍郎赋

形式:

美人遥隔潇湘渚,一望琅玕翠如许。 欲往从之路阻长,两岸冥冥足烟雨。 雨馀满林秋气清,绿烟常向沧江横。 日高不辨鹧鸪影,风细时闻鸾凤声。 万竿玉立何潇洒,谁把霜毫为君写。 远水平吞青草湖,寒云迥接苍梧野。 老仙公退居南宫,爱此湘皋冰雪丛。 莫嫌岁晚镇相对,为与此君标格同。

复制 倪谦 《烟竹为邹侍郎赋》
类型:
搜索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今日古诗词

微信扫一扫

今日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