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桂二首的拼音版

时间:2024-06-03 09:46:59

  • xiǎo
    guì
    èr
    shǒu
  • chén
    jié
  • shù
    xiǎo
    dōu
    lái
    sān
    chǐ
    zhǎng
    liáo
    rén
    de
    shēng
    xiāng
  • chuāng
    zhī
    dào
    huā
    cái
    shì
    shāo
    tóu
    huáng
陈杰介绍和陈杰诗词大全

陈杰

洪州丰城(今属江西)人,字焘父。宋理宗淳祐十年(西元一二五○年)进士,授赣州簿。历知江陵县,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兼制置司参谋。据集中诗篇,知其还做过知州和短期朝官。宋亡,隐居东湖。有《自堂存稿》十三卷(《......
复制作者 陈杰
猜您喜欢

孙子兵法 · 虚实篇

孙武
形式: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 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复制 孙武 《孙子兵法 · 虚实篇》
类型:

毛诗序

卜商
形式: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复制 卜商 《毛诗序》
类型:

菜根谭 · 应酬

形式:

操存要有真宰,无真宰则遇事便倒,何以植顶天立地之砥柱!应用要有圆机,无圆机则触物有碍,何以成旋乾转坤之经纶! 士君子之涉世,于人不可轻为喜怒,喜怒轻,则心腹肝胆皆为人所窥;于物不可重为爱憎,爱憎重,则意气精神悉为物所制。 倚高才而玩世,背后须防射影之虫;饰厚貌以欺人,面前恐有照胆之镜。 心体澄彻,常在明镜止水之中,则天下自无可厌之事;意气和平,常在丽日光风之内,则天下自无可恶之人。当是非邪正之交,不可少迁就,少迁就则失从违之正;值利害得失之会,不可太分明,太分明则起趋避之私。 苍蝇附骥,捷则捷矣,难辞处后之羞;茑萝依松,高则高矣,未免仰攀之耻。所以君子宁以风霜自挟,毋为鱼鸟亲人。 好丑心太明,则物不契;贤愚心太明,则人不亲。士君子须是内精明而外浑厚,使好丑两得其平,贤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量。 伺察以为明者,常因明而生暗,故君子以恬养智;奋迅以为速者,多因速而致迟,故君子以重持轻。士君子济人利物,宜居其实,不宜居其名,居其名则德损;士大夫忧国为民,当有其心,不当有其语,有其语则毁来。 遇大事矜持者,小事必纵弛;处明庭检饰者,暗室必放逸。君子只是一个念头持到底,自然临小事如临大敌,处密室若坐通衢。 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其无背后之毁;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其无久处之厌。 善启迪人心者,当因其所明而渐通之,毋强开其所闭;善移风化者,当因其所易而渐及之,毋轻矫其所难。 彩笔描空,笔不落色,而空亦不受染;利刀割水,刀不损锷,而水亦不留痕。得此意以持身涉世,感与应俱适,心与境两忘矣。 己之情欲不可纵,当用逆之之法以制之,其道只在一忍字;人之情欲不可拂,当用顺之之法以调之,其道只在一恕字。今人皆恕以适己而忍以制人,毋乃不可乎! 好察非明,能察能不察之谓明;必胜非勇,能胜能不胜之谓勇。 随时之内善救时,若和风之消酷暑;混俗之中能脱俗,似淡月之映轻云。 思入世而有为者,须先领得世外风光,否则无以脱垢浊之尘缘;思出世而无染者,须先谙尽世中滋味。否则无以持空寂之后苦趣。 与人者,与其易疏于终,不若难亲于始;御事者,与其巧持于后,不若拙守于前。 酷烈之祸,多起于玩忽之人;盛满之功,常败于细微之事。故语云:“人人道好,须防一人着脑;事事有功,须防一事不终。” 功名富贵,直从灭处观究竟,则贪恋自轻;横逆困穷,直从起处究由来,则怨尤自息。 宇宙内事要力担当,又要善摆脱。不担当,则无经世之事业;不摆脱,则无出世之襟期。 待人而留有余,不尽之恩礼,则可以维系无厌之人心;御事而留有余,不尽之才智,则可以提防不测之事变。 了心自了事,犹根拔而草不生;逃世不逃名,似膻存而蚋仍集。 仇边之弩易避,而恩里之戈难防;苦时之坎易逃,而乐处之阱难脱。 膻秽则蝇蚋丛嘬,芳馨则蜂蝶交侵。故君子不作垢业,亦不立芳名。只是元气浑然,圭角不露,便是持身涉世一安乐窝也。 从静中观物动,向闲处看人忙,才得超尘脱俗的趣味;遇忙处会偷闲,处闹中能取静,便是安身立命的工夫。 邀千百人之欢,不如释一人之怨;希千百事之荣,不如免一事之丑。 落落者,难合亦难分;欣欣者,易亲亦易散。是以君子宁以刚方见惮,毋以媚悦取容。 意气与天下相期,如春风之鼓畅庶类,不宜存半点隔阂之形;肝胆与天下相照,似秋月之洞彻群品,不可作一毫暧昧之状。 仕途虽赫奕,常思林下的风味,则权势之念自轻;世途虽纷华,常思泉下的光景,则利欲之心自淡。 鸿未至先援弓,兔已亡再呼犬,总非当机作用;风息时休起浪,岸到处便离船,才是了手工夫。 从热闹场中出几句清冷言语,便扫除无限杀机;向寒微路上用一点赤热心肠,自培植许多生意。随缘便是遣缘,似舞蝶与飞花共适;顺事自然无事,若满月偕盂水同圆。 淡泊之守,须从浓艳场中试来;镇定之操,还向纷纭境上勘过。不然操持未定,应用未圆,恐一临机登坛,而上品禅师又成一下品俗士矣。 廉所以戒贪。我果不贪,又何必标一廉名,引来贪夫之侧目。让所以戒争。我果不争,又何必立一让地,以致暴客之弯弓。 无事常如有事时,提防才可以弥意外之变;有事常如无事时,镇定方可以消局中之危。处世而欲人感恩,便为敛怨之道;遇事而为人除害,即是导利之机。 持身如泰山九鼎凝然不动,则愆尤自少;应事若流水落花悠然而逝,则趣味常多。 君子严如介石而畏其难亲,鲜不以明珠为怪物而起按剑之心;小人滑如脂膏而喜其易合,鲜不以毒螫为甘饴而纵染指之欲。 遇事只一味镇定从容,纵纷若乱丝,终当就绪;待人无半毫矫伪欺隐,虽狡如山鬼,亦自献诚。 肝肠煦若春风,虽囊乏一文,还怜茕独;气骨清如秋水,纵家徒四壁,终傲王公。 讨了人事的便宜,必受天道的亏;贪了世味的滋益,必招性分的损。涉世者宜蕃择之,慎毋贪黄雀而坠深井,舍隋珠而弹飞禽也。费千金而结纳贤豪,孰若倾半瓢之粟,以济饥饿之人;构千楹而招来宾客,孰若葺数椽之茅,以庇孤寒之士。 解斗者助之以威,则怒气自平;惩贪者济之以欲,则利心反淡。所谓因其势而利导之,亦救时应变一权宜法也。 市恩不如报德之为厚。雪忿不若忍耻为高。要誉不如逃名之为适。矫情不若直节之为真。 救既败之事者,如驭临崖之马,休轻策一鞭;图垂成之功者,如挽上滩之舟,莫少停一棹。 先达笑弹冠,休向侯门轻曳裾;相知犹按剑,莫从世路暗投珠。 杨修之躯见杀于曹操,以露己之长也;韦诞之墓见伐于钟繇,以秘己之美也。故哲士多匿采以韬光,至人常逊美而公善。 少年的人,不患其不奋迅,常患以奋迅而成卤莽,故当抑其躁心;老成的人,不患其不持重,常患以持重而成退缩,故当振其惰气。 望重缙绅,怎似寒微之颂德。朋来海宇,何如骨肉之孚心。 舌存常见齿亡,刚强终不胜柔弱;户朽未闻枢蠹,偏执岂能及圆融。

复制 洪应明 《菜根谭 · 应酬》
类型:

菜根谭 · 闲适

形式:

昼闲人寂,听数声鸟语悠扬,不觉耳根尽彻;夜静天高,看一片云光舒卷,顿令眼界俱空。 世事如棋局,不著的才是高手;人生似瓦盆,打破了方见真空。 龙可豢非真龙,虎可搏非真虎,故爵禄可饵荣进之辈,必不可笼淡然无欲之人;鼎镬可及宠利之流,必不可加飘然远引之士。 一场闲富贵,狠狠争来,虽得还是失;百岁好光阴,忙忙过了,纵寿亦为夭。 高车嫌地僻,不如鱼鸟解亲人。驷马喜门高,怎似莺花能避俗。 红烛烧残,万念自然厌冷;黄粱梦破,一身亦似云浮。 千载奇逢,无如好书良友;一生清福,只在碗茗炉烟。 蓬茅下诵诗读书,日日与圣贤晤语,谁云贫是病?樽垒边幕天席地,时时共造化氤氲,孰谓非禅? 兴来醉倒落花前,天地即为衾枕。机息坐忘盘石上,古今尽属蜉蝣。 昴藏老鹤虽饥,饮啄犹闲,肯同鸡鹜之营营而竞食?偃蹇寒松纵老,丰标自在,岂似桃李之灼灼而争妍! 吾人适志于花柳烂漫之时,得趣于笙歌腾沸之处,乃是造花之幻境,人心之荡念也。须从木落草枯之后,向声希味淡之中,觅得一些消息,才是乾坤的橐龠,人物的根宗。 静处观人事,即伊吕之勋庸、夷齐之节义,无非大海浮沤;闲中玩物情,虽木石之偏枯、鹿豕之顽蠢,总是吾性真如。 花开花谢春不管,拂意事休对人言;水暖水寒鱼自知,会心处还期独赏。 闲观扑纸蝇,笑痴人自生障碍;静觇竞巢鹊,叹杰士空逞英雄。(觇,窥也。――《说文》) 看破有尽身躯,万境之尘缘自息;悟入无坏境界,一轮之心月独明。 木床石枕冷家风,拥衾时魂梦亦爽;麦饭豆羹淡滋味,放箸处齿颊犹香。 谈纷华而厌者,或见纷华而喜;语淡泊而欣者,或处淡泊而厌。须扫除浓淡之见,灭却欣厌之情,才可以忘纷华而甘淡泊也。 “鸟惊心”“花溅泪”,怀此热肝肠,如何领取得冷风月;“山写照”“水传神”,识吾真面目,方可摆脱得幻乾坤。富贵得一世宠荣,到死时反增了一个恋字,如负重担;贫贱得一世清苦,到死时反脱了一个厌字,如释重枷。人诚想念到此,当急回贪恋之首而猛舒愁苦之眉矣。 人之有生也,如太仓之粒米,如灼目之电光,如悬崖之朽木,如逝海之一波。知此者如何不悲?如何不乐?如何看他不破而怀贪生之虑?如何看他不重而贻虚生之羞? 鹬蚌相持,兔犬共毙,冷觑来令人猛气全消;鸥凫共浴,鹿豕同眠,闲观去使我机心顿息。 迷则乐境成苦海,如水凝为冰;悟则苦海为乐境,犹冰涣作水。可见苦乐无二境,迷悟非两心,只在一转念间耳。 遍阅人情,始识疏狂之足贵;备尝世味,方知淡泊之为真。 地宽天高,尚觉鹏程之窄小;云深松老,方知鹤梦之悠闲。 两个空拳握古今,握住了还当放手;一条竹杖挑风月,挑到时也要息肩。 阶下几点飞翠落红,收拾来无非诗料;窗前一片浮青映白,悟入处尽是禅机。 忽睹天际彩云,常疑好事皆虚事;再观山中闲木,方信闲人是福人。 东海水曾闻无定波,世事何须扼腕?北邙山未省留闲地,人生且自舒眉。 天地尚无停息,日月且有盈亏,况区区人世能事事圆满而时时暇逸乎?只是向忙里偷闲,遇缺处知足,则操纵在我,作息自如,即造物不得与之论劳逸较亏盈矣! “霜天闻鹤唳,雪夜听鸡鸣,”得乾坤清纯之气。“晴空看鸟飞,活水观鱼戏,”识宇宙活泼之机。 闲烹山茗听瓶声,炉内识阴阳之理;漫履楸枰观局戏,手中悟生杀之机。 芳菲园林看蜂忙,觑破几般尘情世态;寂寞衡茅观燕寝,引起一种冷趣幽思。 会心不在远,得趣不在多。盆池拳石间,便居然有万里山川之势,片言只语内,便宛然见万古圣贤之心,才是高士的眼界,达人的胸襟。

复制 洪应明 《菜根谭 · 闲适》
类型:

佛说无量寿经 · 卷上

形式: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了本际、尊者正愿、尊者正语、尊者大号、尊者仁贤、尊者离垢、尊者名闻、尊者善实、尊者具足、尊者牛王、尊者优楼频螺迦叶、尊者伽耶迦叶、尊者那提迦叶、尊者摩诃迦叶、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劫宾那、尊者大住、尊者大净志、尊者摩诃周那、尊者满愿子、尊者离鄣、尊者流灌、尊者坚伏、尊者面王、尊者异乘、尊者仁性、尊者嘉乐、尊者善来、尊者罗云、尊者阿难,皆如斯等上首者也。又与大乘众菩萨俱:普贤菩萨、妙德菩萨、慈氏菩萨等,此贤劫中一切菩萨。又贤护等十六正士:善思议菩萨、信慧菩萨、空无菩萨、神通华菩萨、光英菩萨、慧上菩萨、智幢菩萨、寂根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脱菩萨,皆遵普贤大士之德,具诸菩萨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之法,游步十方,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于无量世界现成等觉。处兜术天,弘宣正法。舍彼天宫,降神母胎,从右胁生,现行七步,光明显耀,普照十方无量佛土,六种震动,举声自称:“吾当于世为无上尊。”释、梵奉侍,天人归仰。示现算计文艺射御,博综道术,贯练群籍。游于后园,讲武试艺。现处宫中色味之间。见老、病、死,悟世非常。弃国财位,入山学道。服、乘、白马、宝冠、璎珞,遣之令还。舍珍妙衣而著法服,剃除须发,端坐树下,勤苦六年,行如所应。现五浊刹,随顺群生。示有尘垢,沐浴金流,天案树枝,得攀出池。灵禽翼从,往诣道场,吉祥感征,表章功祚。哀受施草,敷佛树下,跏趺而坐。奋大光明,使魔知之。魔率官属而来逼试,制以智力,皆令降伏。得微妙法,成最正觉。释梵祈劝,请转法轮。以佛游步,佛吼而吼,扣法鼓、吹法螺、执法剑、建法幢、震法雷、曜法电、澍法雨、演法施,常以法音觉诸世间,光明普照无量佛土,一切世界六种震动,总摄魔界,动魔宫殿,众魔慑怖,莫不归伏。掴裂邪网,消灭诸见。散诸尘劳,坏诸欲堑,严护法城,开阐法门,洗濯垢污,显明清白。光融佛法,宣流正化。入国分卫,获诸丰膳。贮功德、示福田、欲宣法、现欣笑,以诸法药救疗三苦,显现道意无量功德。授菩萨记,成等正觉。示现灭度,拯济无极。消除诸漏,植众德本,具足功德,微妙难量。游诸佛国,普现道教。其所修行,清净无秽。譬如幻师,现众异像为男为女,无所不变。本学明了,在意所为。此诸菩萨亦复如是。学一切法,贯综缕练。所住安谛,靡不感化无数佛土,皆悉普现。未曾慢恣,愍伤众生。如是之法,一切具足。菩萨经典,究畅要妙。名称普至,道御十方。无量诸佛咸共护念。佛所住者皆已得住,大圣所立而皆已立。如来道化,各能宣布为诸菩萨而作大师。以甚深禅慧开导众生,通诸法性,达众生相,明了诸国供养诸佛。化现其身,犹如电光,善学无畏之网,晓了幻化之法。坏裂魔网,解诸缠缚,超越声闻、缘觉之地,得空无相无愿三昧。善立方便,显示三乘,于此化终而现灭度。亦无所作,亦无所有,不起不灭,得平等法,具足成就无量总持百千三昧。诸根智慧,广普寂定,深入菩萨法藏,得佛华严三昧。宣扬演说一切经典,住深定门,悉睹现在无量诸佛。一念之顷,无不周遍,济诸剧难,诸闲不闲。分别显示真实之际,得诸如来辩才之智,入众言音,开化一切,超过世间诸所有法。心常谛住度世之道,于一切万物而随意自在。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荷负群生,为之重担。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护佛种性,常使不绝。兴大悲、愍众生、演慈辩、授法眼、杜三趣、开善门,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于诸众生视若自己。一切善本皆度彼岸,悉获诸佛无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议,如是之等菩萨、大士不可称计,一时来会。尔时,世尊诸根悦豫,姿色清净,光颜巍巍。尊者阿难承佛圣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长跪合掌而白佛言:“今日世尊诸根悦豫,姿色清净,光颜巍巍,如明镜净,影畅表里,威容显耀超绝无量,未常瞻睹殊妙如今。唯然大圣,我心念言:‘今日世尊住奇特之法,今日世雄住诸佛所住,今日世眼住导师之行,今日世英住最胜之道,今日天尊行如来之德,去、来、现在佛佛相念,得无今佛念诸佛耶?何故威神光光乃尔?’”于是世尊告阿难曰:“云何阿难!诸天教汝来问佛耶?自以慧见问威颜乎?”阿难白佛:“无有诸天来教我者,自以所见问斯义耳。”佛言:“善哉,阿难!所问甚快,发深智慧真妙辩才,愍念众生问斯慧义。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无量亿劫难值难见,犹灵瑞华,时时乃出。今所问者多所饶益,开化一切诸天、人民。阿难当知:如来正觉,其智难量,多所导御,慧见无碍,无能遏绝。以一餐之力能住寿命亿百千劫,无数无量复过于此。诸根悦豫,不以毁损,姿色不变,光颜无异。所以者何?如来定慧,究畅无极,于一切法而得自在。阿难谛听!今为汝说。”对曰:“唯然,愿乐欲闻。”佛告阿难:“乃往过去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锭光如来兴出于世,教化度脱无量众生,皆令得道,乃取灭度。次有如来名曰光远,次名月光,次名旃檀香,次名善山王,次名须弥天冠,次名须弥等曜,次名月色,次名正念,次名离垢,次名无着,次名龙天,次名夜光,次名安明顶,次名不动地,次名琉璃妙华,次名琉璃金色,次名金藏,次名炎光,次名炎根,次名地种,次名月像,次名日音,次名解脱华,次名庄严光明,次名海觉神通,次名水光,次名大香,次名离尘垢,次名舍厌意,次名宝炎,次名妙顶,次名勇立,次名功德持慧,次名蔽日月光,次名日月琉璃光,次名无上琉璃光,次名最上首,次名菩提华,次名月明,次名日光,次名华色王,次名水月光,次名除痴冥,次名度盖行,次名净信,次名善宿,次名威神,次名法慧,次名鸾音,次名师子音,次名龙音,次名处世,如此诸佛皆悉已过。尔时,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无上正真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高才勇哲,与世超异,诣世自在王如来所,稽首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合掌,以颂赞曰:   “光颜巍巍,威神无极,如是炎明,无与等者。   日月摩尼,珠光焰耀,皆悉隐蔽,犹如聚墨。   如来颜容,超世无伦,正觉大音,响流十方。   戒闻精进,三昧智慧,威德无侣,殊胜希有。   深谛善念,诸佛法海,穷深尽奥,究其涯底。   无明欲怒,世尊永无,人雄师子,神德无量。   功勋广大,智慧深妙,光明威相,震动大千。   愿我作佛,齐圣法王,过度生死,靡不解脱。   布施调意,戒忍精进,如是三昧,智慧为上。   吾誓得佛,普行此愿,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假令有佛,百千亿万,无量大圣,数如恒沙。   供养一切,斯等诸佛,不如求道,坚正不却。   譬如恒沙,诸佛世界,复不可计,无数刹土。   光明悉照,遍此诸国,如是精进,威神难量。   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其众奇妙,道场超绝。   国如泥洹,而无等双,我当愍哀,度脱一切。   十方来生,心悦清净,已至我国,快乐安隐。   幸佛明信,是我真证,发愿于彼,力精所欲。   十方世尊,智慧无碍,常令此尊,知我心行。   假使身止,诸苦毒中,我行精进,忍终不悔。” 佛告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已,而白佛言:‘唯然,世尊!我发无上正觉之心,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当修行,摄取佛国清净庄严无量妙土,令我于世速成正觉,拔诸生死勤苦之本。’”佛告阿难:“时世自在王佛语法藏比丘:‘如所修行,庄严佛土,汝自当知。’比丘白佛:‘斯义弘深,非我境界。唯愿世尊,广为敷演诸佛如来净土之行。我闻此已,当如说修行,成满所愿。’尔时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即为法藏比丘而说经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得其妙宝。人有至心精进,求道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于是世自在王佛即为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天人之善恶,国土之粗妙,应其心愿,悉现与之。时彼比丘,闻佛所说严净国土,皆悉睹见,起发无上殊胜之愿。其心寂静,志无所著,一切世间无能及者。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阿难白佛:“彼佛国土,寿量几何?”佛言:“其佛寿命四十二劫。时法藏比丘,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清净之行。如是修已,诣彼佛所,稽首礼足,绕佛三匝,合掌而住,白佛言:‘世尊!我已摄取庄严佛土清净之行。’佛告比丘:‘汝今可说,宜知是时,发起悦可一切大众。菩萨闻已,修行此法,缘致满足无量大愿。比丘白佛:‘唯垂听察,如我所愿,当具说之: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形色不同有好丑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识宿命,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劫事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眼,下至见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所说,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见他心智,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中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神足,于一念顷,下至不能超过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寿命有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知其数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命无能限量,除其本愿修短自在,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乃至闻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成满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承佛神力供养诸佛,一食之顷,不能遍至无数无量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国中菩萨在诸佛前现其德本,诸所求欲供养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能演说一切智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得金刚那罗延身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一切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辩其名数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见其道场树无量光色、高四百万里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国中菩萨若受读经法讽诵持说,而不得辩才智慧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智慧辩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国土清净,皆悉照见十方一切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天人,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萨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如是,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蒙我光明触其身者,身心柔软,超过天人,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闻我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其有女人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复为女像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字,五体投地,稽首作礼,欢喜信乐,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有求裁缝捣染浣濯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意欲见十方无量严净佛土,应时如愿,于宝树中皆悉照见,犹如明镜睹见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至于得佛,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住是三昧,一发意顷,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欢喜踊跃,修菩萨行,具足德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诸佛,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其志愿所欲闻法,自然得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忍第二第三法忍,于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转者,不取正觉。’”佛告阿难:“尔时,法藏比丘说此愿已,以偈颂曰:   ‘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   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   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   离欲深正念,净慧修梵行,志求无上尊,为诸天人师。   神力演大光,普照无际土,消除三垢冥,明济众厄难。   开彼智慧眼,灭此昏盲暗,闭塞诸恶道,通达善趣门。   功祚成满足,威曜朗十方,日月戢重辉,天光隐不现。   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常于大众中,说法师子吼。   供养一切佛,具足众德本,愿慧悉成满,得为三界雄。   如佛无碍智,通达靡不照,愿我功德力,等此最胜尊。   斯愿若克果,大千应感动,虚空诸天神,当雨珍妙华。’” 佛语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已,应时普地六种震动,天雨妙华以散其上,自然音乐空中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于是法藏比丘,具足修满如是大愿,诚谛不虚,超出世间,深乐寂灭。阿难!法藏比丘于其佛所,诸天魔梵龙神八部大众之中,发斯弘誓。建此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不生欲觉、瞋觉、害觉,不起欲想、瞋想、害想,不着色、声、香、味、触、法,忍力成就,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无染恚痴,三昧常寂,智慧无碍,无有虚伪谄曲之心,和颜爱语,先意承问,勇猛精进,志愿无倦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恭敬三宝,奉事师长,以大庄严具足众行,令诸众生功德成就。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远离粗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习善语,自利利人,人我兼利。弃国、捐王,绝去财色,自行六波罗蜜,教人令行,无央数劫积功累德,随其生处,在意所欲无量宝藏,自然发应。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住于无上正真之道,或为长者、居士、豪姓、尊贵,或为刹利国君转轮圣帝,或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常以四事供养恭敬一切诸佛。如是功德不可称说。口气香洁,如优钵罗华。身诸毛孔出旃檀香,其香普熏无量世界。容色端正,相好殊妙,其手常出无尽之宝,衣服、饮食、珍妙华香,缯盖幢幡庄严之具。如是等事,超诸天人,于一切法而得自在。”阿难白佛:“法藏菩萨,为已成佛而取灭度,为未成佛,为今现在?”佛告阿难:“法藏菩萨今已成佛,现在西方,去此十万亿刹,其佛世界名曰安乐。”阿难又问:“其佛成道已来,为经几时?”佛言:“成佛已来,凡历十劫。其佛国土,自然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码瑙合成为地,恢廓广荡,不可限极、悉相杂厕,转相间入,光赫煜烁,微妙奇丽,清净庄严,超逾十方一切世界众宝中精,其宝犹如第六天宝。又其国土无须弥山,及金刚围一切诸山,亦无大海、小海、溪、渠、井、谷。佛神力故,欲见则见。亦无地狱、饿鬼、畜生诸难之趣,亦无四时春、秋、冬、夏,不寒不热,常和调适。”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若彼国土无须弥山,其四天王及忉利天依何而住?”佛语阿难:“第三炎天乃至色究竟天皆依何住?”阿难白佛:“行业果报不可思议。”佛语阿难:“行业果报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亦不可思议。其诸众生功德善力,住行业之地,故能尔耳。”阿难白佛:“我不疑此法,但为将来众生,欲除其疑惑,故问斯义。”佛告阿难:“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或照百佛世界,或千佛世界。取要言之,乃照东方恒沙佛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或有佛光照于七尺,或一由旬,二、三、四、五由旬,如是转倍,乃至照一佛刹。是故无量寿佛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其有众生遇斯光者,三垢消灭,身意柔软,欢喜踊跃,善心生焉。若在三涂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无复苦恼。寿终之后,皆蒙解脱。无量寿佛光明显赫,照曜十方,诸佛国土莫不闻焉。不但我今称其光明,一切诸佛、声闻、缘觉、诸菩萨众,咸共叹誉,亦复如是。若有众生,闻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称说,至心不断,随意所愿,得生其国,为诸菩萨、声闻之众所共叹誉,称其功德,至其最后得佛道时,普为十方诸佛、菩萨叹其光明,亦如今也。”佛言:“我说无量寿佛光明威神巍巍殊妙,昼夜一劫尚未能尽。”佛语阿难:“又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汝宁知乎!假使十方世界无量众生皆得人身,悉令成就声闻、缘觉,都共集会,禅思一心,竭其智力,于百千万劫悉共推算,计其寿命长远之数,不能穷尽知其限极。声闻、菩萨、天、人之众寿命长短亦复如是,非算数譬喻所能知也。又声闻、菩萨,其数难量,不可称说。神智洞达,威力自在,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佛语阿难:“彼佛初会,声闻众数不可称计,菩萨亦然。如大目犍连百千万亿无量无数,于阿僧祇那由他劫,乃至灭度,悉共计校,不能究了多少之数。譬如大海深广无量,假使有人析其一毛以为百分,以一分毛沾取一渧,于意云何?其所渧者,于彼大海何所为多?”阿难白佛:“彼所渧水,比于大海多少之量,非巧历算数言辞譬类所能知也。”佛语阿难:“如目连等,于百千万亿那由他劫,计彼初会声闻、菩萨所知数者,犹如一渧。其所不知,如大海水。又其国土七宝诸树,周满世界金树、银树、琉璃树、玻璃树、珊瑚树、码瑙树、砗磲之树,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或有金树,银叶华果。或有银树,金叶华果。或琉璃树,玻璃为叶,华果亦然。或水精树,琉璃为叶,华果亦然。或珊瑚树,码瑙为叶,华果亦然。或码瑙树,琉璃为叶,华果亦然。或砗磲树,众宝为叶,华果亦然。或有宝树,紫金为本,白银为茎,琉璃为枝,水精为条,珊瑚为叶,码瑙为华,砗磲为实。或有宝树,白银为本,琉璃为茎,水精为枝,珊瑚为条,码瑙为叶,砗磲为华,紫金为实。或有宝树,琉璃为本,水精为茎,珊瑚为枝,码瑙为条,砗磲为叶,紫金为华,白银为实。或有宝树,水精为本,珊瑚为茎,码瑙为枝,砗磲为条,紫金为叶,白银为华,琉璃为实。或有宝树,珊瑚为本,码瑙为茎,砗磲为枝,紫金为条,白银为叶,琉璃为华,水精为实。或有宝树,码瑙为本,砗磲为茎,紫金为枝,白银为条,琉璃为叶,水精为华,珊瑚为实。或有宝树,砗磲为本,紫金为茎,白银为枝,琉璃为条,水精为叶,珊瑚为华,码瑙为实。行行相值,茎茎相望,枝枝相准,叶叶相向,华华相顺,实实相当。荣色光曜,不可胜视。清风时发,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和。又无量寿佛,其道场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以月光摩尼持海轮宝众宝之王而庄严之,周匝条间垂宝璎珞,百千万色种种异变,无量光炎照曜无极,珍妙宝网罗覆其上,一切庄严随应而现。微风徐动吹诸宝树,演出无量妙法音声。其声流布遍诸佛国,闻其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耳根清彻,不遭苦患,目睹其色,鼻知其香,口尝其味,身触其光,心以法缘,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六根清彻,无诸恼患。阿难!若彼国土天人见此树者,得三法忍:一者音响忍,二者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此皆无量寿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满足愿故、明了愿故、坚固愿故、究竟愿故。”佛告阿难:“世间帝王有百千音乐,自转轮圣王乃至第六天上妓乐音声,展转相胜千亿万倍,第六天上万种乐音,不如无量寿国诸七宝树一种音声千亿倍也。亦有自然万种妓乐,又其乐声,无非法音,清畅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声之中,最为第一。其讲堂、精舍、宫殿、楼观,皆七宝庄严自然化成。复以真珠、明月摩尼众宝以为交络,覆盖其上。内外左右有诸浴池,或十由旬、或二十、三十、乃至百千由旬纵广深浅,皆各一等,八功德水湛然盈满,清净香洁,味如甘露。黄金池者,底白银沙。白银池者,底黄金沙。水精池者,底琉璃沙。琉璃池者,底水精沙。珊瑚池者,底琥珀沙。琥珀池者,底珊瑚沙。砗磲池者,底码瑙沙。码瑙池者,底砗磲沙。白玉池者,底紫金沙。紫金池者,底白玉沙。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其池岸上有旃檀树,华叶垂布,香气普熏,天优钵罗华、钵昙摩华、拘牟头华、分陀利华,杂色光茂,弥覆水上。彼诸菩萨及声闻众,若入宝池,意欲令水没足,水即没足;欲令至膝,即至于膝;欲令至腰,水即至腰;欲令至颈,水即至颈;欲令灌身,自然灌身;欲令还复,水辄还复。调和冷暖,自然随意。开神悦体,荡除心垢。清明澄洁,净若无形。宝沙映彻,无深不照。微澜回流,转相灌注。安详徐逝,不迟不疾。波扬无量,自然妙声。随其所应,莫不闻者。或闻佛声,或闻法声,或闻僧声,或寂静声,空无我声,大慈悲声,波罗蜜声,或十力无畏不共法声,诸通慧声,无所作声,不起灭声,无生忍声,乃至甘露灌顶众妙法声。如是等声,称其所闻,欢喜无量。随顺清净离欲寂灭真实之义,随顺三宝力无所畏不共之法,随顺通慧菩萨声闻所行之道,无有三涂苦难之名,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其国名曰安乐。阿难!彼佛国土诸往生者,具足如是清净色身,诸妙音声,神通功德。所处宫殿,衣服、饮食,众妙华香庄严之具,犹第六天自然之物。若欲食时,七宝钵器自然在前。金、银、琉璃、砗磲、码瑙、珊瑚、琥珀、明月真珠如是诸钵,随意而至。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意以为食,自然饱足,身心柔软,无所味著。事已化去,时至复现。彼佛国土清净安隐、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颜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佛告阿难:“譬如世间贫穷乞人在帝王边,形貌容状宁可类乎?”阿难白佛:“假令此人在帝王边羸陋丑恶无以为喻,百千万亿不可计倍。所以然者,贫穷乞人,底极斯下,衣不蔽形,食趣支命,饥寒困苦,人理殆尽,皆坐前世不植德本,积财不施,富有益慳;但欲唐得,贪求无厌,不信修善,犯恶山积。如是寿终,财宝消散。苦身聚积,为之忧恼,于己无益,徒为他有。无善可怙,无德可恃。是故死堕恶趣,受此长苦。罪毕得出,生为下贱,愚鄙斯极,示同人类。所以世间帝王人中独尊,皆由宿世积德所致。慈惠博施,仁爱兼济,履信修善,无所违争。是以寿终福应得升善道,上生天上,享兹福乐。积善余庆,今得为人,乃生王家,自然尊贵,仪容端正,众所敬事,妙衣珍膳,随心服御,宿福所追,故能致此。”佛告阿难:“汝言是也。计如帝王,虽人中尊贵,形色端正,比之转轮圣王,甚为鄙陋,犹彼乞人在帝王边也。转轮圣王,威相殊妙,天下第一,比之忉利天王,又复丑恶,不得相喻万亿倍也。假令天帝比第六天王,百千亿倍不相类也。设第六天王比无量寿佛国菩萨、声闻,光颜容色不相及逮百千万亿不可计倍。”佛告阿难:“无量寿国,其诸天人、衣服、饮食、华香、璎珞、缯盖、幢幡、微妙音声,所居舍宅、宫殿、楼阁,称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一宝、二宝,乃至无量众宝,随意所欲,应念即至。又以众宝妙衣,遍布其地,一切天、人践之而行,无量宝网弥覆佛土,皆以金缕、真珠、百千杂宝,奇妙珍异庄严校饰。周匝四面垂以宝铃,光色晃曜,尽极严丽,自然得风,徐起微动。其风调和,不寒不暑,温凉柔软,不迟不疾,吹诸罗网及众宝树,演发无量微妙法音,流布万种温雅德香。其有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风触其身,皆得快乐。譬如比丘得灭尽三味。又风吹散华,遍满佛土,随色次第而不杂乱,柔软光泽,馨香芬烈,足履其上,蹈下四寸,随举足已,还复如故。华用已讫,地辄开裂,以次化没,清净无遗。随其时节,风吹散华,如是六反。又众宝莲华,周满世界,一一宝华,百千亿叶,其华光明,无量种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黄朱紫,光色赫然。炜烨焕烂,明曜日月。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说微妙法。如是诸佛,各各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

复制 康僧铠 《佛说无量寿经 · 卷上》
类型:
搜索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今日古诗词

微信扫一扫

今日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