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二小松

时间:2024-06-03 10:27:31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类型:

诗词引用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两株小松为这普通的小院增添了一抹幽趣之色,小松初生的枝叶如堆烟般挂在松树上。
从此静静的书窗外便有了松声竹韵,如古琴般悦耳,在读书之余更添了一份清幽。

注释
秋烟:特指植物,比绿树、绿草等聚于一处,遥看之下,如堆烟。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鉴赏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或将苍松联想为飞龙,或赋贞松以比君子,这类诗篇数量不少。而李群玉的这首诗,却别开生面,是其中富于独创性而颇具情味的一首。

  第一句是运用绝句中“明起”的手法,从题目的本意说起,不旁逸斜出而直入诗题。句中的“一双”,点明题目中的“二小松”。这一句,有如我国国画中的写意画,着重在表现两株小松的神韵。诗人用“幽色”的虚摹以引起人们的想象,以“出凡尘”极言它们的风神超迈,不同凡俗。如果说这一句是意笔,或者说虚写,那么,第二句就是工笔,是实写。“数粒秋烟”,以“秋烟”比况小松初生的稚嫩而翠绿的针叶,这种比喻是十分新颖而传神的,前人似乎没有这样用过;而以“粒”这样的量词来状写秋烟,新奇别致,也是李群玉的创笔,和李贺的“远望齐州九点烟”的“点”字、有同一机杼之妙。张揖《广雅》:“松多节皮,极粗厚,远望如龙鳞。”诗中的“二尺鳞”,一方面如实形容松树的外表,其中的“二尺”又照应前面的“数粒”,切定题目,不浮不泛,点明并非巨松而是“小松”。首二句,诗人扣紧题目中的“二小松”着笔,写来情味丰盈,以下就要将“二小松”置于“书院”的典型环境中来点染了。

  在诗人们的笔下,松树有远离尘俗的天籁,如储光羲《石子松》诗的“冬春无异色,朝暮有清风”,如顾况《千松岭》诗的“终日吟天风,有时天籁止。问渠何旨意,恐落凡人耳”。“从此静窗闻细韵”,李群玉诗的第三句可能从前人诗句中得到过启发,但又别开生面。庭院里的两株小松,自然不会松涛澎湃,天籁高吟,而只能细韵轻送了。“细韵”一词,在小松的外表、神韵之外,又写出它特有的声音,仍然紧扣题旨,而且和“静窗”动静对照,交相映发。“琴声长伴读书人”,结句的“琴声”紧承第三句的“细韵”,并且将它具象化。“长伴读书人”,既充分地抒发了诗人对小松爱怜、赞美的情感,同时也不着痕迹地补足了题目中的“书院”二字。这样,四句诗脉络一贯,句连意圆,构成了一个新颖而和谐的艺术整体。

  松树是诗歌中经常歌咏的题材,容易写得落套,而此诗却能翻出新意,别具情味,这就有赖于诗人独到的感受和写新绘异的艺术功力了。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李群玉介绍和李群玉诗词大全

诗人:李群玉

李群玉,字文山,唐代澧州人。澧县仙眠洲有古迹「水竹居」,旧志记为「李群玉读书处」。李群玉极有诗才,他「居住沅湘,崇师屈宋」,诗写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群玉传》称其诗「诗笔妍丽,才力遒健」。关于他的生......
复制作者 李群玉
猜您喜欢

题李尚敬所藏乃祖秋润亭遗像卷子

形式:

清气满窗临碧湾,寒声泻出两厓间。 露凋芳树鸿初过,月落澄波鹤不还。 白发空疑柱史老,缟衣犹想谪仙闲。 西风拂袖行吟处,长使诸孙忆旧欢。

复制 周巽 《题李尚敬所藏乃祖秋润亭遗像卷子》
类型:

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露

形式:

玉关寒气早,金塘秋色归。 泛掌光逾净,添荷滴尚微。 变霜凝晓液,承月委圆辉。 别有吴台上,应湿楚臣衣。

复制 骆宾王 《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露》
类型:

北窗偶题四首 其三

形式:

帘外燕翩翩,归时在社前。 不辞飞渡海,来看赛丰年。

复制 陆游 《北窗偶题四首 其三》
类型:

山行杂诗

形式:

翠岭插天际,百折征途艰。 浮云向人起,蔽此全鄣山。 耳边水声急,激涧流无还。 千丈瞰深黑,去我咫尺间。 失足岂可道,慎矣方跻攀。

复制 黄景仁 《山行杂诗》
类型:

七夕遇雨访石堂先生 其三

形式:

东都亦论道,忽梦金光身。 太和岂无治,髽发终殊伦。 夜半一炷香,命世胡邅屯。

复制 熊鉌 《七夕遇雨访石堂先生 其三》
类型:
搜索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今日古诗词

微信扫一扫

今日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