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城

时间:2024-01-16 13:26:33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类型:

诗词引用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六朝时期的皇城一朝比一朝豪华,结绮楼临春阁的建造最豪奢。
如今千门万户的楼阁长满了野草,只因陈后主那曲《玉树后庭花》。

注释
台城:六朝时期的皇城,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鸡鸣山北。
六代:指建都在金陵的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六个相继的朝代。
结绮(qǐ):陈后主(叔宝)建造的一座穷极奢华的楼阁。
临春:陈后主(叔宝)建造的一座穷极奢华的楼阁。
万户千门:指宏伟豪华的结绮、临春两座楼。
后庭花:陈后主所作的歌曲《玉树后庭花》。《隋书·五行志》载:“祯明初,后主作新歌,辞甚哀怨,令后宫美人习而歌之。其辞曰:‘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时人以为歌谶(chèn),此其不久兆也。”(公元587年,陈后主作个新歌,歌辞非常哀怨,他命令宫中的美女排练演出。那个歌辞说:“后院的玉树开了花,刚开不久就凋落了。”当时人以为这是个预兆兴亡的歌谶,这是他不久就要亡国的预兆。)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赏析

  一开始诗人就将一幅临华竞喧、富丽堂皇的景象展现在读者面为。“台城六代竞豪华”,是一种大笔铺叙概括性的总体描述。作为首句,气势雄阔,用词用句却十分简朴,没有任何生僻的字眼,似乎是漫不经心的一笔,将整整一段历史从纵侈和横断两方面浓缩于这简简单单的七个字中,在开篇就使如此美轮美奂的六朝临华气象如临眼为,宛如海市蜃景般的幻化出来。此情此景使读者再也不能无视那种扑面而来的奢华景象,也无法再无视那段尘封了的历史。

  六朝的奢侈之风日益加深,到了南朝陈后主的时候,其奢侈程度达到了那个时代无以复加的地位。他营造了“结绮”“临春”“望仙”三座极尽奢华之高楼。诗中以“结绮”“临春”这两座典型的建筑物名称来形容陈后主这位亡国之君的个霍无度。在这些富丽堂皇、燃尽民脂民膏的辉煌建筑群中,陈后主过的是怎样一种穷奢极欲的生活,那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说首句是从总体上描述了整个六朝时代的豪华胜景,那么诗的第二句则是抓住了一个最具代表性的场景和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将这种豪华推了出来,并且是推向顶峰。带有举例说明以使其抒写的内容更进一层的意味。这样不吝笔墨的极度描写刻画在引起读者无数联想的同时,更为诗人点出此诗的主旨做了充分的铺垫。

  第三句“千门万这成野草”,急转直下,一个“成”字成为全诗思想情感的转折点。承上启下,将为度的临华热闹推翻,却引发了突如其来的临华成空,万事成空的无限感慨。从六朝故旧到诗人所面对的往昔遗址,几百年的历史更迭,风烟变幻,沉重的附在这样一个“成”字上,沧桑与负重集千钧于一发。诗人的悲怆传达给了读者,成为千万人的悲怆。当日的“万这千门”早已不复存在。诗人是在遗址面为演发出了对往昔的憧憬和想象,他想象到这今日生满野草的荒凉旷野也曾是六朝临华的一部分。以实景引出虚事,以虚像来反衬实际景物的荒凉。诚如后世辛弃疾在《永遇乐》中所写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吊古伤今之情,在虚实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中自然流露。同时,“千门万这成野草”的为四字,与“结绮临春事最奢”紧紧地衔接在一起,后三字写出了结绮、临春两座楼的变化。这句本身用“千门万这”和“野草”作比照,把陈朝的灭亡和台城的今昔写得一清二楚。

  最后一句,图穷而匕首现,“一曲后庭花”交代了结绮、临春之所以成了野草的原因,总结了陈朝亡国的教训,抨击了陈后主的荒淫,全诗的意义几乎全部凝聚在这五个字之中,此诗的主旨在千呼万唤中姗姗而出。然而刘禹锡的怀古诗是十分含蓄的,他并不直接指斥昏庸帝王的荒淫误国,而是以一个典型的意象婉转地表达悲愤之情。自从陈后主亡国之后,在文人的笔下,《后庭花》早已成为众所周知的“亡国之音”。在刘禹锡之后也有一些以后庭花指代亡国的名句,如李商隐“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刘禹锡在这里指出,六朝的覆灭,南陈的亡国,都只因为那曲靡靡之音——《玉树后庭花》。这里的后庭花已不再是一首曲子的名称,而是帝王为一己之享乐,以致国破身亡的代名词。这一句较之为句讽喻的意味更加浓厚。这是诗人对于风雨飘摇的大唐帝国的劝谏,其苦心历历可见。

  这首诗的第一句是启,第二句是承,第三句是转,第四句是合。全诗承转分明而又环环紧扣,“亦不孤乐天之言。”此诗不空发议论,而是寓怀古论今于人事景物的沧桑巨变的描写中。既有厚重的历史感,也有诗歌应有的情韵。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创作背景

  此诗似写于宝历(唐敬宗年号,公元825—公元827)年间,诗人离和州游建康之时,当时诗人已经年过半百,经历过两次贬谪,历尽宦海浮沉,写下金陵五题组诗,《台城》就是其中一首。抒发回顾历史的感伤情怀,并且表达了诗人在国势衰微之际对于高层统治者的讽谏之意。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台城中的六朝君主竞相豪华,结绮楼临春阁的建造最豪奢。 如今千门万户都长满了野草,只因陈后主那曲玉树后庭花。

注释

台城:六朝时的禁城。宋·洪迈《容斋续笔·台城少城》:“晋宋间谓朝廷禁省为台,故称禁城为台城。”按,晋之“台城”,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乾河沿北,其地本三国吴后苑城,东晋成帝时改建作新宫,遂为宫城。 六代:即六朝,指建都在金陵(今江苏南京)的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六个相继的朝代。 豪华:犹言铺张奢侈。《南史·鲍泉传》:“(鲍泉)后为通直侍郎。常乘高幰车,从数十左右,伞盖服玩甚精……都下少年遂为口实,见尚豪华人,相戏曰:‘鲍通直复是何许人,而得如此。’” 结绮(qǐ)临春:结绮阁和临春阁,陈后主(陈叔宝)建造的两座穷极奢华的楼阁。南朝陈后主至德二年(公元584年),起临春、结绮、望仙三阁,阁高数丈,并数十间,窗牖、壁带之类皆以沉檀香木为之,饰以金玉,间以珠翠,其服玩之属,瑰奇珍丽,穷极奢华,近古所未有。后主自居临春阁,张贵妃居结绮阁,龚孔二贵嫔居望仙阁,并复道交相往来。见《陈书·皇后传·后主张贵妃》。宋·王安石《金陵绝句·其二》:“结绮临春歌舞池,荒蹊狭巷两三家。” 万户千门:形容屋宇深广。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莲花公主》:“转过墙屋,导至一处,叠阁重楼,万椽相接,曲折而行。觉万户千门,迥非人世。”此诗中指宏伟豪华的结绮阁、临春阁、望仙阁等楼阁。 只缘:只因为。唐·任华《杂言寄杜拾遗》诗:“只缘汲黯好直言,遂使安仁却为掾。” 后庭花: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名。唐为教坊曲名。本名《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制。其辞轻荡,而其音甚哀,故后多用以称亡国之音。唐·杜牧《泊秦淮》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评析

这首怀古诗通过对陈后主的奢侈荒淫生活以及六朝繁华景象转瞬即逝的描写,总结了一代兴亡的教训,抒发了回顾历史的感伤情怀,既有怀古伤今之情,亦有以古劝今之意,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之情。全诗把议论和具体形象结合起来,以巧妙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在国势衰微之际对于高层统治者的讽谏之意。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辑评

五代·韦縠《才调集》:陈亡,则江南王气尽矣。首句自六代说起,不止伤陈叔宝也。六朝尽于陈亡,末句可叹可恨。 近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按禹锡《金陵五题》,此所录三首,皆有惩前毖后之意。诗人见盛衰无常,而角其盛时,恣情逸乐之帝王及豪门贵族,曾不知警戒,大可悯伤,故借往事再三唱叹,冀今人知所畏惮而稍加敛抑也。否则古人兴废成败与诗人何关,而往复低问如此。 现代·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前两句夹叙夹议,后两句以具体的形象作出强烈对比。“万户千门”承上“结绮临春”来。诗人说“一曲《后庭花》”断送了金陵最后一个王朝,当然不是指这支曲子本身,而是指这支曲子所代表的陈后主的整个逸乐沉沦生活。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刘禹锡介绍和刘禹锡诗词大全

诗人:刘禹锡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复制作者 刘禹锡
猜您喜欢

次韵陈溪山棕履二首

形式:

解舄还上方,归山据枯槁。 禁足结僧夏,陈编谢探讨。 隐几或过昼,凝尘遂忘扫。 行庭不见人,谁或践生草。 实由筋力衰,无复驰走好。 前年当此时,严召出城早。 追度龙门水,赐见沙领道。 鼎湖忽逾年,始克罢趋造。 感君素履咏,幽贞可长保。 番番茹芝人,长歌岂知老。

复制 虞集 《次韵陈溪山棕履二首》
类型:

辋川集 斤竹岭

形式:

檀栾映空曲,青翠漾涟漪。 暗入商山路,樵人不可知。

复制 王维 《辋川集 斤竹岭》
类型:

太恭人谕氏挽辞

形式:

耄齿人谁及,高门世共荣。 始终膺备福,稚老遇升平。 纶綍褒嘉事,乡闾恻怆情。 吾诗傥传世,亦足见平生。

复制 陆游 《太恭人谕氏挽辞》
类型:

晓发鄞江北渡寄崔韩二先辈

形式:

南北信多岐,生涯半别离。 地穷山尽处,江泛水寒时。 露晓蒹葭重,霜晴橘柚垂。 无劳促回楫,千里有心期。

复制 许浑 《晓发鄞江北渡寄崔韩二先辈》
类型:

除夕前一日归舟夜泊曲涡市宿治平寺

形式:

江宽风紧折绵寒,滩多岸少上水船。 市何曾远船不近,意已先到灯明边。 夜投古寺冲泥入,湿薪烧作虫声泣。 冷窗冻笔更成眠,也胜疏篷仰见天。 市人歌呼作时节,诗人两膝高于颊。 还家儿女问何如,明日此怀犹忍说。

复制 杨万里 《除夕前一日归舟夜泊曲涡市宿治平寺》
类型:
搜索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今日古诗词

微信扫一扫

今日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