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襄阳城

时间:2024-03-16 08:10:35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
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

诗词引用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客游他乡,不期然已到了九月,现在站在这城头上放眼四望,顿觉景象开阔。
楚山横亘,耸出地面,汉水水势浩淼,仿佛与云天相连,转折迂回而去。
冠盖里已名不副实,不再与现在的情形相称了;章华台也只能代称旧日的台榭。
习池的风景已与当年不同了,不再有那种清幽之美,归路所见,满目尘埃。

注释
⑴三秋:指九月,即秋天的第三个月。王勃《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⑵楚山:在襄阳西南,即马鞍山,一名望楚山。
⑶汉水:长江支流。襄阳城正当汉水之曲,故云“接天回”。
⑷冠盖:里名,据《襄阳耆旧传》载,冠盖里得名于汉宣帝时。因为当时襄阳的卿士、刺史等多至数十人。冠和盖都是官宦的标志。
⑸章华:台名,春秋时期楚灵王所筑。
⑹习池:汉侍中习郁曾在岘山南做养鱼池,池中载满荷花,池边长堤种竹和长椒,是襄阳名胜,后人称为习池。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鉴赏

  首联记述诗人在秋高气爽的九月登临襄阳城楼的瞬间感受。他纵目四望,心胸豁然开朗,仿佛这壮美的山川景物扫尽了游子心头的愁云。颔联紧接着具体描绘诗人眼前的山川美景,“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楚地山川横亘,绵延不断。汉水浩荡势如接天,这确是站在城楼上所望到的襄阳山水的独特景象。那城郊的万山、千山、岘山等,在城楼上方扫视过去,错落连绵,如同横地而卧。汉水宽广浩淼萦山绕廓,曲折流向东南,仿佛连天纡回。“出”字,“回”字,都是再平常不过动词,但与“横地”,“接天”分别组合起来,就产生了奇异的传神写照效果,表现出山川的动态美。那高山流水,巍巍然、汤汤乎于天地之间,一气直下,不可撼动,不可遏止。胡应麟评这联诗说:“闳逸浑雄,少陵家法婉然。”山川的壮观永恒,使诗人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联想到人生的瞬息即逝,于是颈联转入了怀古抒情:“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这里是虚写,冠盖里原在岘山南去宜城的路上,章华台遗址就更远,不管是在潜江或沙市抑或监利,诗人站在襄阳城楼上都是望不见的,所谓“非新里”“即旧台”,都是诗人想象中的景色。“非新”对应“即旧”,并不觉得重复,反显出轻巧,句意流转回环,加强了慨叹的沉重。想当年那修筑章华台的楚灵王,云集冠盖里的汉代达官贵人,如今也不过只留下这古迹罢了。荣华富贵岂能久长!诗人胸中的不平之气,化为了这“身外即浮云”的一声长叹。尾联以写景作结。襄阳是个风物荟萃的地方,而诗人却独独点出“习池风景异”,习家池不仅山清水秀,亭台楼宇华丽,而且是晋人山简醉酒的地方,文章家习凿齿的故居,习凿齿为人耿直,著有《汉晋春秋》。据史书记载,“桓温辟为从事,甚器重之,累迁别驾。温觊觎非望,著《汉晋春秋》以裁正之。”诗人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缅怀前贤,而只写出习池的风景奇异,因此瞻仰游玩的人众多。但又没有直说游人众多,而是通过描写“归路”上尘雾弥漫,衬托出车水马龙的盛况。“归路满尘埃”句中的“归”字,用得甚为精当,点明了时间和空间,夕阳西下,游览了一天的人们踏上了归程。这五个字的结句,描绘出一幅清秋黄昏游人倦归图,制造了一个迷惘令人惆怅的意境。不难想象,远役中的诗人茕茕孑立楼头面对此景,情何以堪。诗人将怀古之慨隐寓景里,思归之情深蕴境中。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创作背景

  唐中宗时,杜审言因与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交往,被流放到南方极偏远的峰州(在今越南境内)。《登襄阳城》就写于这次流放途中经过襄阳之时。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杜审言介绍和杜审言诗词大全

诗人:杜审言

杜审言,字必简,唐朝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后迁居河南巩县,官修文馆直学士。唐高宗咸亨进士,唐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今越南越池东南)。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与......
复制作者 杜审言
猜您喜欢

临江仙 · 和元遗山题扬州平山堂

形式:

二十四桥明月好,暮年方到扬州。鹤飞仙去总成休。襄阳风笛急,何事付悠悠。 几阕平山堂上酒,夕阳还照边楼。不堪风景事回头。淮南新枣熟,应不说防秋。

复制 王奕 《临江仙 · 和元遗山题扬州平山堂》
类型:

祖龙词

形式:

平吞六国更何求,童女童男问十洲。 沧海不回应怅望,始知徐福解风流。

复制 熊皦 《祖龙词》
类型:

茅檐下始栽竹

形式:

瘴茅葺为宇,溽暑常侵肌。 适有重膇疾,蒸郁宁所宜。 东邻幸导我,树竹邀凉飔。 欣然惬吾志,荷锸西岩垂。 楚壤多怪石,垦凿力已疲。 江风忽云暮,舆曳还相追。 萧瑟过极浦,旖旎附幽墀。 贞根期永固,贻尔寒泉滋。 夜窗遂不掩,羽扇宁复持。 清泠集浓露,枕簟凄已知。 网虫依密叶,晓禽栖迥枝。 岂伊纷嚣闲,重以心虑怡。 嘉尔亭亭质,自远弃幽期。 不见野蔓草,蓊蔚有华姿。 谅无凌寒色,岂与青山辞。

复制 柳宗元 《茅檐下始栽竹》
类型:

秋日杂兴六首 其二

形式:

夕阳下桑柘,馀晖挂西山。 西山在何许,冉冉紫翠间。 彩云无朝昏,绿萝竟暄寒。 昔与霞上人,同跨双飞翰。 上凌紫霄峰,下弄白石湍。 风吹堕渺莽,及此行路难。 佳人应望予,我岂真忘还。

复制 范成大 《秋日杂兴六首 其二》
类型:

晓发方骞驿

形式:

传置远山蹊,龙钟蹴涧泥。 片阴常作雨,微照已生霓。 鬓发愁氛换,心情险路迷。 方知向蜀者,偏识子规啼。

复制 苏颋 《晓发方骞驿》
类型:
搜索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今日古诗词

微信扫一扫

今日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