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范山人归泰山

时间:2024-01-18 02:13:09

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
初行若片云,杳在青崖间。
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
云山望不及,此去何时还。

诗词引用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东鲁范山人抱着求仙的愿望,告别我又要回到泰山。
入山群岩如片雪,山路杳在青崖间。
过去南天门,日观峰即可登攀。
多少云山可望不可及,此去不知何时回还?

注释
鲁客:指范山人。
鲁客抱白鹤:据《抱朴子》载:“欲求仙革,入名山,带灵宝符,牵白犬,抱白鸡,以白盐一斗及开山符檄著大石上。”《续博物志》又载:“学道之士,居山宜养白鸡、白犬”。这里说“鲁客抱白鹤”,既寓有求仙学道之意,在形象上又比“白鸡”、“白犬”更美。
杳:远。
天门:指泰山的南天门。《初学记》引《泰山记》云:“盘道屈曲而上,凡五十余盘。径小天门、大天门,仰视天门,如从穴中视天窗矣”。
日观:日观峰。在泰山玉皇顶东南。为岱顶观日出处。“旭日东升”为岱顶四大奇观之一。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赏析

  “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范山人自身的色彩本不鲜明,但诗人让他“抱”上一只“白鹤”,这样就引人注目了。于是,李白的目光随着这片白色的行进向泰山移去。“初行若片雪”,了然在目;“杳在青崖间”,距离远了,看上去更小,但因为出现了青色(“青崖”)作为衬托,仍很清晰;“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更高了,更远了,更小了,这时,诗人又巧妙地使用红色(“日”暗藏着红色)作底,所以还依稀可见;最后,“云山望不及”,“白鹤”终于被飘浮的云朵遮住了,范山人的身影看不见了,伫立送行的诗人不禁油然而生惆怅之情:“此去何时还”?

  此诗完整再现了初唐送别诗三部式的结构。首先,诗人用首联“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介绍了送别事件以及友人的去处。其次,诗人用中间两联按时间顺序进行风景的描写,友人离开初期是“初行若片云,杳在青崖间。”接下来是“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最后,诗人用尾联抒发别情。从诗人对这一片白色的依依不舍的目送中,直到“云山望不及”,表达出李白对范山人的一片深情。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创作背景

  范山人,李白在东鲁时的友人,名字、生平不详。李白诗中有《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之范居士,杜甫诗中《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之范十,与此范山人可能同为一人。此诗为李白辞朝归东鲁时所作。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李白介绍和李白诗词大全

诗人: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
复制作者 李白
猜您喜欢

送僧游天台次张外史韵

形式:

四明山水名天下,师去那知客路遥。 雪霁惊麇腾宿莽,月明寒鹊集疏条。 坐寻云顶千峰石,归趁江头八月潮。 说与住山光老子,送宾也合过溪桥。

复制 倪瓒 《送僧游天台次张外史韵》
类型:

赠孟守容斋

形式:

汉世循良谁与俦,孟舒素业传吾侯。 云阳久矣无善治,高者惨刻卑贪偷。 诗书大体厌迂阔,几阁细故穷咨诹。 差科无常板籍废,纪纲攸斁衣冠羞。 更张治可用重法,如病沉痼今公瘳。 七年府推芋魁饭,昔似皋陶今郑产。 吏畏蒲鞭祝颂稀,民思襦裤吁来晚。 薄俗方知德化尊,老成依旧典刑存。 山中幸有宽闲野,归种甘棠蔽子孙。

复制 陈泰 《赠孟守容斋》
类型:

与欧阳询互嘲 其一

形式:

耸膊成山字,埋肩不出头。 谁家麟角上,画此一猕猴。

复制 长孙无忌 《与欧阳询互嘲 其一》
类型:

题中书壁

形式:

侧坡蛆蜫蜦,蚁子竞来拖。 一朝白雨中,无钝无喽罗。

复制 郑綮 《题中书壁》
类型:

秋夜听任郎中琴

形式:

十指宫商膝上秋,七条丝动雨修修。 空堂半夜孤灯冷,弹著乡心欲白头。

复制 薛能 《秋夜听任郎中琴》
类型:
搜索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今日古诗词

微信扫一扫

今日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