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时间:2024-01-16 09:52:23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诗词引用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路上经过的地方,青苔小道留下鞋痕。
白云依偎安静沙洲,春草环绕道院闲门。
新雨过后松色青翠,循着山路来到水源。
看到溪花心神澄静,凝神相对默默无言。

注释
莓苔:一作“苍苔”,即青苔。履痕:一作“屐痕”,木屐的印迹,此处指足迹。
渚:水中的小洲。一作“者”。
春草:一作“芳草”。
“溪花”两句:因悟禅意,故也相对忘言。禅:佛教指清寂凝定的心境。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鉴赏

  全诗围绕着题目的“寻”字,逐渐展开。“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开始二句就突出一个“寻”字来,顺着莓苔履痕(一作“屐痕”),一路寻来。语言浅淡质朴,似乎无须赘言:那人迹罕至的清幽山径,正是常道士出入往来之地,这里没有人间喧嚣,满路莓苔。履痕屐齿给来访者带来希望和猜想:幽人不远,晤面在即;否则就是其人出晤,相会须费些周折。

  颔联写由顺其路而始入其居境。两句写景平列,用意侧重“闭门”寻人不遇。“白云依静渚”,为远望。

  白云絮絮,缭绕小渚。“依”字有意趣。越溪(或是缘溪)而至其巖扉,近看则“春草闭闲门”,蓬门长闭,碧草当门,道士不在寓所。如果说一路莓苔给人幽静的印象,那么这里的白云、芳草、静渚、闲门,则充满静穆淡逸的氛围。渚是“静”的,白云、芳草也是静静的。门“闲”,不遇之人,来访者不期然而然的心境也“闲”。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和谐默契,不受丝毫纷扰。在自然景物的观照中,悄然融入自在平静的心绪,来访不遇的怅然,似乎被这清幽、宁静的环境,带有内省参照的“禅意”所冲化,渐趋恬然。

  独闭的闲门,摇曳的小草,使人浸润在“绿满窗前草不除”的幽静自在境界,滋味咸化于这静默的世界之中。

  上四句叙寻而不遇,意绪明白。后四句继写一路景观,浑化无迹须缓缓味出。“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这看松寻源,所趋何向,是不遇而再寻,还是顺便一游其山,还是返回,诗人没有说出。两句以景带叙,下句叙事成份更多些。“水源”,应该不是指来时“经行处”,所以“随山”不是下山,而是入山,随山转折,缘山道探寻水源。道士不在寓所,因此这寻水源,也就是寻道士,“随”字简洁,山道纡绕,峰回路转,随山探源,缘水经山。其间林壑深秀,水声潺潺,都由这个“随”字导人神游,启迪丰富的“曲径通幽”的想象。上句“过雨看松色”,或指道士居所“门外景”,或指“随山”时的景致。“过雨”暗示忽然遇雨,诗人仅仅用一“过”字表示它的刚刚存在,而着意于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物色,轻松自然地托显出来,同时也隐隐带出漫步山道的时间进程。

  “过雨”,涮新了松色,也带来冥想。自生自灭的短暂一“过”,和静静白云一样,已在写“禅意”(金性尧)。

  尾联的“禅意”,用得精妙。诗人看见了“溪花”,却浮起“禅意”,从幽溪深涧的陶冶中得到超悟,从摇曳的野花静静的观照中,领略到恬静的清趣,溶化于心灵深处是一种体察宁静,荡涤心胸的内省喜悦,自在恬然的心境与清幽静谧的物象交融为一。况且禅宗本来就有拈花微笑的故事,这都溶入默契不言的妙悟中,而领会出“禅意”,因用“与”,把物象和情感联结起来。禅宗的妙悟和道家的得意忘言,有内在相通之处。佛道都喜占山林,幽径寻真,荡入冥思,于此佛道互融,而进入“相对亦忘言”的精神境界。

  芳草松色、白云溪花的美感,“禅意”默想的清享,都清美极了。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惬意自得的感受,也都含融在诗的“忘言”之中。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创作背景

  诗人兴冲冲步行山中拜访一位道士,不想却吃了个闭门羹,在居所远近寻找,仍未如愿,诗人非但没有产生失望惆怅,反而获得精神惬意和心理的满足。此诗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所作的。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路上经过的地方,青苔小道留下鞋痕。 白云依偎安静沙洲,春草环绕道院闲门。 新雨过后松色青翠,循着山路来到水源。 看到溪花心神澄静,凝神相对默默无言。

注释

莓苔:一作“苍苔”,即青苔。 履痕:一作“屐痕”,木屐的印迹,此处指足迹。 渚:水中的小洲。一作“者”。 春草:一作“芳草”。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句:因悟禅意,故也相对忘言。禅,佛教指清寂凝定的心境。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评析

唐代宗大历前后,是个感伤时代,很多诗歌都着意表现感伤色彩,但更多的是摆脱时代失意、政治苦闷、人世困惑,而追求宁静、冲远、淡泊的心理。刘长卿此诗也反映了当时的“时代心声”。 诗人兴冲冲步行山中拜访一位道士,不想却吃了个闭门羹,在居所远近寻找,仍未如愿,诗人非但没有产生失望惆怅,反而获得精神惬意和心理的满足。此诗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所作的。 尾联的“禅意”,用得精妙。诗人看见了“溪花”,却浮起“禅意”,从幽溪深涧的陶冶中得到超悟,从摇曳的野花静静的观照中,领略到恬静的清趣,溶化于心灵深处是一种体察宁静,荡涤心胸的内省喜悦,自在恬然的心境与清幽静谧的物象交融为一。况且禅宗本来就有拈花微笑的故事,这都溶入默契不言的妙悟中,而领会出“禅意”,因用“与”,把物象和情感联结起来。禅宗的妙悟和道家的得意忘言,有内在相通之处。佛道都喜占山林,幽径寻真,荡入冥思,于此佛道互融,而进入“相对亦忘言”的精神境界。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辑评

《批点唐诗正声》:“芳草闭闲门”,绝好绝好。结句空色俱了。 《唐诗镜》:幽色满抱。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起二句便幽,中联自然,结闲静,有渊明丰骨。 《碛砂唐诗选》:敏曰:全首稳称,无一懈笔,清新俊逸,兼有其长,诗家正法眼也。 《唐诗成法》:题是“寻常道士”诗、只“见履痕”三字完题。余但写南溪自己一路得意忘言之妙,其见道士否不论,与王子猷何必见安道问意。 《唐诗三百首》:语语是“寻”。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刘长卿介绍和刘长卿诗词大全

诗人:刘长卿

唐宣州(今安徽宣城)人,郡望河间,字文房。早岁居洛阳。曾任随州(今属湖北)刺史,世称「刘随州」。唐玄宗开元中即已应进士举,天宝后期始登第。释褐长洲尉。唐肃宗至德三载(西元七五八年)摄海盐令。同年以事下......
复制作者 刘长卿
猜您喜欢

贤王有云南之捷

形式:

诏出甘泉总六军,渡泸深入建元勋。 旌旗动地惨遮日,金鼓震天寒搅云。 鉴战折冲貔虎阵,先声靡拉犬羊群。 中朝词客如椽笔,拟与名王纪所闻。

复制 耶律铸 《贤王有云南之捷》
类型:

余尝梦登九华阳山矶可以见九华而病热昏寐竟过志感

形式:

九华九子秀,十年梦寐间。 那知一梦觉,顿失九华山。

复制 王世贞 《余尝梦登九华阳山矶可以见九华而病热昏寐竟过志感》
类型:

西山十首 其三

形式:

石桥沙路转逶迤,青草园林白露时。 遥望好山频驻马,缓寻流水细吟诗。 梅间客到题名久,云里僧闲出定迟。 也识醉翁非爱酒,笔囊茶具自相随。

复制 李东阳 《西山十首 其三》
类型:

送郑琴士南游

形式:

壮游知不惮驱驰,东望三衢信所之。 流水高山琴里趣,阳春白雪马前诗。 岂无远道莺花好,为有高堂鹤发垂。 慈竹满庭春酒熟,归期须及燕来时。

复制 朱诚泳 《送郑琴士南游》
类型:

朝退同子与望西霁雪怀南海梁公实广陵宗子相

形式:

骑省秋来叹二毛,还将白雪向君操。 千峰曙色开金掌,并马寒光照锦袍。 空翠欲浮仙阙动,晴云犹傍帝城高。 初疑大庾梅花发,忽忆扬州八月涛。

复制 李攀龙 《朝退同子与望西霁雪怀南海梁公实广陵宗子相》
类型:
搜索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今日古诗词

微信扫一扫

今日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