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

时间:2023-12-10 03:49:16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诗词引用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长满松针的小松树长在深草丛中看不出来,现在才发现已经长的比蓬蒿高出了许多。
世上的人不认识这是将来可以高入云霄的树木,一直要等到它已经高入云霄了,才承认它的伟岸。

注释
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
蓬蒿(pénghāo):即蓬草、蒿草。
直待:直等到。
凌云:高耸入云。
始道:才说。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鉴赏

  《小松》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描写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淹没在“深草里”。

  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往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 ”,一字千钧,不 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 、勇敢的精神 ,形象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变大。

  “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生长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预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谁“渐觉”的呢?

  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生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小诗的后两句是说,那些人当时不识这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霄,人们才说它高。后两句,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果能识别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见识,所以诗人感叹说: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作栋梁之才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

  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由于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诗情与哲理,幽默和严肃,在这首诗里得到有机的统一,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杜荀鹤介绍和杜荀鹤诗词大全

诗人:杜荀鹤

杜荀鹤,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石台县贡溪乡杜村)人。晚唐诗人。相传为杜牧已出之妾所生,排行第十五,故称杜十五。幼好学。四十六岁才中进士。五代梁太祖(朱温)时,授员外郎、知制诰;最后任翰林学士......
复制作者 杜荀鹤
猜您喜欢

绣湖重游

形式:

绣湖八月景堪题,士女扁舟尾尾齐。 白水青山图画里,淡烟疏雨夕阳西。 芙蓉濯濯偏临镜,杨柳依依密护堤。 满眼浪涛终古事,华川望断意都迷。

复制 金涓 《绣湖重游》
类型:

题四望亭

形式:

累栋层轩缥缈间,碧虚相照水精寒。 纵横尽得江山胜,俯仰方知宇宙宽。 千里风烟环广座,四时星斗转危栏。 何须更画东平障,十万人家表里看。

复制 汪藻 《题四望亭》
类型:

江夏黄孝恭数遗新诗因以是答

形式:

万里江南客,三年泽畔身。 惊弦已疮雁,涸辙欲穷鳞。 日月奔腾晚,烟花感慨春。 谁能为此曲,无乃数奇人。

复制 宋祁 《江夏黄孝恭数遗新诗因以是答》
类型:

与嘉祐同游宝应寺

形式:

滁阳领郡经三月,宝应游山始一回。 屐齿免忧岩下折,簿书长苦案头堆。 潾潾泉石吟魂健,漠漠烟岚病眼开。 尽日引渠寻胜境,读碑看篆扫苍苔。

复制 王禹偁 《与嘉祐同游宝应寺》
类型:

洪造深深柳读书堂图

形式:

所居江上宅,春柳万千枝。 绿径最深处,幽轩独咏时。 微风一以度,好鸟频相窥。 忽见古贤意,无言中自知。

复制 姚鼐 《洪造深深柳读书堂图》
类型:
搜索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今日古诗词

微信扫一扫

今日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