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渤海王子归本国

时间:2024-05-17 13:25:10

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
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
定界分秋涨,开帆到曙霞。
九门风月好,回首是天涯。
类型:

诗词引用

注释

渤海:即渤海王国,公元698年(武周圣历元年)大祚荣建立的以粟末靺鞨族为主体的,结合部分高句丽人的一个地方性政权,地域在今黑龙江、吉林部分地区。
中华:指中原地区。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创作背景

  渤海王国作为一个受唐帝国册封的地方政权,曾建都于敖东城(今吉林敦化东南)。渤海先后派使臣朝唐有132次之多,唐朝也十多次派人赴渤海,双方贸易往来十分频繁。最为突出的是,渤海锐意学习中原文化。渤海王子和贵族子弟纷纷至中原学习,有的经过科举考试,留作唐官。在渤海与唐朝的密切交往中,唐人对渤海人的感情不断加深。此诗描写的就是渤海王子学成归国时,作者与之依依惜别之情之景。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鉴赏

  诗开篇就说,虽然内地与边疆相隔甚远,但唐朝与渤海在文化上家于“史家”。这指出了双方文化上的史致性。既然文化“本史家”,那么,双方就不会因为地域不同而影响精神上的联系。首联是临别时的劝慰,也表达出双方间的厚谊深及,特别是唐人对东北边疆渤海人的及谊。颔联是对王子文化素养的赞誉。王子勤奋学习,如今博学多才,载誉而归,值得庆贺;王子美妙的文章、诗句都留在中国,为人传诵,这又是值得称道与感谢的。颈、尾联两联诗笔折转,想象王子归途及况及归国后对长安内地的思念。越过赤岭界碑,顺着东流江水,王子扬帆直进,向朝霞曙光出现的东方故国驶去。“曙霞”暗含着对“海东盛国”的赞美。王子到达本国后,追忆在长安时的美好生活,定然会回首遥望,可那时已天遥地远,各在史方了。尾联透露出送行者依依不舍之及,于此可见篇首的劝慰,不仅含有王子的眷恋惜别之及,而且更有送行者本身强作笑容的离愁别绪。

  此诗语言清浅朴素,感及色彩浓郁,是史首较好的赠别诗。作为我国各族人民之间亲密交往的历史记载,此诗更有其独特价值。尤其是这首反映了史个重要史实:当时渤海国重视学习、吸取中原文化,以至于中原文化渗透融合进渤海文化的各个方面。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译文及注释


注释

渤海:即渤海王国,武周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大祚荣建立的以粟末靺鞨族为主体的,结合部分高句丽人的一个地方性政权,地域在今黑龙江、吉林部分地区。 “疆理虽重海”句:《左传》:“宾媚人对晋曰:‘先王疆理天下。’”意思较多,此处指疆域。 “车书本一家”句:南朝庾信《哀江南赋》:“混一车书,无救平阳之祸。”秦始皇统一全国,“书同文,车同轨”,后代史家多以“车书一家”表示统一。这里指唐与渤海本就是一国家人。 中华:指中原地区。 “定界分秋涨”句:《新唐书·吐蕃传》:“宰相裴光庭听以赤岭为界,表以大碑,刻约其上。”定界在今天青海湖东日月山,是我国季风与非季风气候区的重要地理分界线。 秋涨:泛指因秋雨而高涨的江河。由于我国大陆性和海洋性的地理分布特点,使得东部及东南地区呈现出很强的季风性气候特征。古代历法采用阴历,7-9月份为秋季,约相当于今天公历的8-10月份,根据我国季风推进的规律,7-8月份正值黄淮、东北地区雨季,9月份西南及东南沿海地区雨季,此时该区域秋水泛涨,与西北地区乾旱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形成鲜明对比。“秋涨”在此处泛指降水具有显著季节变化特征的地域。结合上文“定界”的释义可知,此句蕴含了这样的信息:定界这个地方划分了东西两地不同的季节性气候,过了此地便进入了气候特征完全不同的季风气候区,而渤海国在今天的黑龙江、吉林一代,季风性显著,意指进入到与故国同一气候之地,渤海国摇首可望,故有下句“开帆到曙霞”。 九门:典故名,含义比较多,主要有指禁城中的九种门,借指宫禁、天子;亦指天门,借指九天等。 风月:意即清风明月,也指声色场所,风骚、风情。唐《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会稽风月好,却绕剡溪回。云山海上出,人物镜中来。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评析

《送渤海王子归本国》是晚唐著名诗人温庭筠的作品。全诗八句共四十个字,是在渤海王子学成归国,作者热情相送时所作。 诗开篇就说,虽然内地与边疆相隔甚远,但唐朝与渤海在文化上属于“一家”。这指出了双方文化上的一致性。既然文化“本一家”,那么,双方就不会因为地域不同而影响精神上的联系。首联是临别时的劝慰,也表达出双方间的厚谊深情,特别是唐人对东北边疆渤海人的情谊。颔联是对王子文化素养的赞誉。王子勤奋学习,如今博学多才,载誉而归,值得庆贺;王子美妙的文章、诗句都留在中国,为人传诵,这又是值得称道与感谢的。颈、尾联两联诗笔折转,想象王子归途情况及归国后对长安内地的思念。越过赤岭界碑,顺着东流江水,王子扬帆直进,向朝霞曙光出现的东方故国驶去。“曙霞”暗含着对“海东盛国”的赞美。王子到达本国后,追忆在长安时的美好生活,定然会回首遥望,可那时已天遥地远,各在一方了。尾联透露出送行者依依不舍之情,于此可见篇首的劝慰,不仅含有王子的眷恋惜别之情,而且更有送行者本身强作笑容的离愁别绪。 此诗语言清浅朴素,感情色彩浓郁,是一首较好的赠别诗。作为我国各族人民之间亲密交往的历史记载,此诗更有其独特价值。尤其是这首反映了一个重要史实:当时渤海国重视学习、吸取中原文化,以至于中原文化渗透融合进渤海文化的各个方面。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温庭筠介绍和温庭筠诗词大全

诗人:温庭筠

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
复制作者 温庭筠
猜您喜欢

晚凉

形式:

檐前蔽日多高树,竹下添池有小渠。 山客野僧归去后,晚凉移案独临书。

复制 裴夷直 《晚凉》
类型:

谒柱山会禅师

形式:

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 弱冠游咸京,上书金马外。 结交当世贤,驰声溢四塞。 勉修贵及早,狃捷不知退。 锱铢扬芬馨,寻尺招瑕颣。 淹留郢南都,摧颓羽翰碎。 安能咎往事,且欲去沈痗。 吾师得真如,寄在人寰内。 哀我堕名网,有如翾飞辈。 瞳瞳揭智烛,照使出昏昧。 静见玄关启,歆然初心会。 夙尚一何微,今得信可大。 觉路明证入,便门通忏悔。 悟理言自忘,处屯道犹泰。 色身岂吾宝,慧性非形碍。 思此灵山期,未卜何年载。

复制 刘禹锡 《谒柱山会禅师》
类型:

竹杖

形式:

一枝苍节瘦,恰称地行仙。 不但挑诗卷,尤堪挂酒钱。 看梅敲雪落,引鹤卓苔穿。 莫近葛陂水,化龙飞上天。

复制 黄庚 《竹杖》
类型:

重过凤山高氏

形式:

屋负山陲晚,篱侵水泺秋。 农桑能自力,鹅鸭岂它求。 逆数曾来日,遮留更觉稠。 夜歌听欸乃,催兴满沧洲。

复制 张镃 《重过凤山高氏》
类型:

冯伯子新居是三月望

形式:

新居明月满天街,夜踏春阴若个陪。 一自紫金辞旧伴,嬴将苍翠绕飞来。 红芹笑指宫墙傍,白塔闲看鹳鹤回。 未必三迁专为此,却因得此恣新裁。

复制 徐渭 《冯伯子新居是三月望》
类型:
搜索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今日古诗词

微信扫一扫

今日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