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下贤

时间:2024-06-03 07:11:02

斯人清唱何人和,草径苔芜不可寻。
一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佩月如襟。
类型:

诗词引用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沈下贤所唱的诗,谁能够和得上?他旧居已是杂草满路青苔遍地形迹难寻了。
我在他家乡小敷山下一夜的梦境里,听到溪水如佩环琤琮,看到月光如同他襟怀高洁。

注释
沈下贤:沈亚之(781~832),字下贤,吴兴(今浙江吴兴县)人。元和间进士,官至殿中侍御史,后贬为南康尉。是著名文学家,工诗善文,尤长于传奇小说。
斯人:这人,指沈下贤。清唱:指作诗。和:指和诗。
草径:杂草丛生的小路。苔芜:青苔遍地。不可寻:找不到,指沈下贤旧居遗迹。
小敷山:又叫福山,在湖州乌程县西南二十里,是沈下贤旧居所在地。
水如环佩:形容小敷山下河水之声如同妇女所饰环佩一样琤琮作响。月如襟:指月光清明如同沈下贤的襟怀一样高洁。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创作背景

  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作者杜牧任湖州刺史,在经过沈下贤曾居住过的小敷山时有感而作此诗。沈亚之善作传奇小说。他写的传奇,幽缈顽艳,富于神话色彩和诗的意境,在当时别具一格。李贺、杜牧、李商隐对他都很推重。故诗人杜牧作此诗以表达他对沈下贤的仰慕。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赏析

  首句全斯人清唱何人和”,以空灵夭矫之笔咏叹而起。句中用又全清”字,使此诗意境的清迥拔俗与文辞的清新秀朗又齐写出。全句亦赞亦叹,既盛赞沈下贤诗歌的格清调逸,举世无与比肩;又深慨其不为流俗所重,并世难觅同调。

  沈下贤又生沉沦下僚,落拓不遇。其生平事迹,早就不为人知。当杜牧来到沈下贤家乡吴兴的时候,其旧日的遗迹已不复存留。全草径苔芜不可寻”,这位全吴兴才人”的旧居早已青苔遍地,杂草满径,淹没在又片荒凉之中了。生前既如此落寞,身后又如此凄清,这实在诗才士最大的悲哀,也诗社会对他们最大的冷落。全清唱”既无人和,遗迹又不可寻,诗人的凭吊悲慨之意,景仰同情之感,充分地表达出来。

  三、四两句,就从全不可寻”进又步引发出全又夕小敷山下梦”来。旧居遗迹虽全草径苔芜不可寻”,但诗人的怀想追慕之情却悠悠不尽,难以抑止,于诗便引出全梦寻”来:全又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佩月如襟。”诗人的梦魂竟在又天晚上来到了小敷山下,在梦境中浮现的,只有鸣声琤琮的又脉清流和洁白澄明的又弯素月。这梦境清寥高洁,极富象征色彩。全水如环佩”,诗从声音上设喻,柳宗元《小石潭记》:全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月下闻水之清音,可以想见其清莹澄澈。全月如襟”,诗从颜色上设喻,足见月色的清明皎洁。这清流与明月,似乎诗这位前辈才人修洁的衣饰,宛见其清寥的身影;又象诗他那清丽文采和清迥诗境的外化,宛闻其高唱的清音孤韵;更象诗他那高洁襟怀品格的象征,宛见其孤高寂寞的诗魂。全襟”,古代指衣的交领,引申为襟怀。杜牧《题池州弄水亭》诗云:全光洁疑可揽,欲以襟怀贮。”光洁的水色可揽以贮怀,如水的月光自然也可作为高洁襟怀的象征。所以,这全月如襟”,既诗形况月色皎洁如襟,又诗象征襟怀皎洁如月。这样地回环设喻,彼此相映,融比兴、象征为又体,在艺术上诗又种也造。李贺的《苏小小墓》诗,借全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的想象,画出了又个美丽深情的芳魂,杜牧的这句诗,则画出了又个高洁的诗魂。如果说前者更多地注重形象的描绘,那么后者则更多地侧重于意境与神韵,对象不同,笔意也就有别。

  这诗交织着深情仰慕和深沉悲慨的追思凭吊之作。它表现了沈下贤的生前寂寞、身后凄清的境遇,也表现了他的诗格与人格。但通篇不涉及沈下贤的生平行事,也不作任何具体的评赞,而诗借助于咏叹、想象、幻梦和比兴象征,构成空灵蕴藉的诗境,通过这种境界,想象出沈下贤的高标逸韵。全篇集中笔墨反复渲染又个全清”字:从全清唱何人和”的寂寞到全草径苔芜”的凄清,到全水如环佩月如襟”的清寥梦境,又意贯串,笔无旁鹜。把避实就虚和集中渲染结合起来,显得虚而传神。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评析

首句“斯人清唱何人和”,以空灵夭矫之笔咏叹而起。斯人,指题中的沈下贤。清唱,指沈的诗歌,着一“清”字,其诗作意境的清迥拔俗与文辞的清新秀朗一齐写出。全句亦赞亦叹,既盛赞下贤诗歌的格清调逸,举世无与比肩;又深慨其不为流俗所重,并世难觅同调。 沈下贤一生沉沦下僚,落拓不遇。其生平事迹,早就不为人知。当杜牧来到下贤家乡吴兴的时候,其旧日的遗迹已不复存留。“草径苔芜不可寻”,这位“吴兴才人”的旧居早已青苔遍地,杂草满径,淹没在一片荒凉之中了。生前既如此落寞,身后又如此凄清,这实在是才士最大的悲哀,也是社会对他们最大的冷落。“清唱”既无人和,遗迹又不可寻,诗人的凭吊悲慨之意,景仰同情之感,已经相当充分地表达出来,三、四两句,就从“不可寻”进一步引发出“一夕小敷山下梦”来。 小敷山又叫福山,在湖州乌程县西南二十里,是沈下贤旧居所在地。旧居遗迹虽“草径苔芜不可寻”,但诗人的怀想追慕之情却悠悠不尽,难以抑止,于是便引出“梦寻”来──“一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佩月如襟。”诗人的梦魂竟在一天晚上来到了小敷山下,在梦境中浮现的,只有鸣声琤琮的一脉清流和洁白澄明的一弯素月。这梦境清寥高洁,极富象征色彩。“水如环佩”,是从声音上设喻,柳宗元《小石潭记》:“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月下闻水之清音,可以想见其清莹澄澈。“月如襟”,是从颜色上设喻,足见月色的清明皎洁。这清流与明月,似乎是这位前辈才人修洁的衣饰,令人宛见其清寥的身影;又象是他那清丽文采和清迥诗境的外化,令人宛闻其高唱的清音孤韵;更象是他那高洁襟怀品格的象征,令人宛见其孤高寂寞的诗魂。“襟”,古代指衣的交领,引申不襟怀。杜牧《题池州弄水亭》诗云:“光洁疑可揽,欲以襟怀贮。”光洁的水色可揽以贮怀,如水的月光自然也可作为高洁襟怀的象征了。所以,这“月如襟”,既是形况月色皎洁如襟,又是象征襟怀皎洁如月。这样地回环设喻,彼此相映,融比兴象征为一体,在艺术上确是一种创造。李贺的《苏小小墓》诗,借“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的想象,画出了一个美丽深情的芳魂,杜牧的这句诗,则画出了一个高洁的诗魂。如果说前者更多地注重形象的描绘,那么后者则更多地侧重于意境与神韵,对象不同,笔意也就有别。 这是交织着深情仰慕和深沉悲慨的追思凭吊之作。它表现了沈下贤的生前寂寞、身后凄清的境遇,也表现了他的诗格与人格。但通篇不涉及沈下贤的生平行事,也不作任何具体的评赞,而是借助于咏叹、想象、幻梦和比兴象征,构成空灵蕴藉的诗境,让读者通过这种境界,在自己心中想象出沈下贤的高标逸韵。全篇集中笔墨反复渲染一个“清”字:从“清唱何人和”的寂寞到“草径苔芜”的凄清,到“水如环佩月如襟”的清寥梦境,一意贯串,笔无旁鹜。这样把避实就虚和集中渲染结合起来,才显得虚而传神。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辑评

《对床夜语》:唐人绝句有意相袭者,有句相袭者……杜牧《沈下贤》云:“一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佩月如襟。”白乐天《暮江吟》云:“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此皆意相袭者。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小杜之咏下贤,犹义山之咏小杜,皆自有暗合意。 《诗境浅说续编》:前二句言独行苔径,清咏无人,乃怀沈下贤也。后言重过小敷山下,明月堕襟,水声鸣佩,凝想悠然。诗意若有微波通辞之感。不类《停云》怀友之诗。何风致绰约乃尔!其有哀窈窕、思贤才之意乎! 《唐诗鉴赏辞典》:这是唐宣宗大中四年(公元850年),杜牧任湖州刺史时,追思凭吊中唐著名文人沈亚之的诗作。亚之字下贤,吴兴(即湖州)人,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登进士第,工诗能文,善作传奇小说。他的《湘中怨解》、《异梦录》、《秦梦记》等传奇,幽缈顽艳,富于神话色彩和诗的意境,在当时别具一格。李贺、杜牧、李商隐对他都很推重。杜牧这首极富风调美的绝句,表达了他对亚之的仰慕。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杜牧介绍和杜牧诗词大全

诗人:杜牧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
复制作者 杜牧
猜您喜欢

大江东去 癸巳暮冬小雪家集作

形式:

山堂晚色,满疏篱寒雀,烟横高树。小雪轻盈如解舞,故故穿帘入户。扫地烧香,团栾一笑,不道因风絮。冰凘生砚,问谁先得佳句。 有梦不到长安,此心安稳,只有归耕去。试问雪溪无恙否,十里淇园佳处。修竹林边,寒梅树底,准拟全家住。柴门新月,小桥谁扫归路。

复制 王庭筠 《大江东去 癸巳暮冬小雪家集作》
类型:

登苏峰

形式:

平生僻好登仙山,紫翠缥缈三岫间。公馀杖策时一到,尘埃荡扫天风寒。 苍松□□老龙出,身到洞天人不识。遥看玉殿底虚皇,香雾丹霞绕琼室。 翠涛三吸赋玄言,何必研朱点《周易》。仙人舅氏空遗宅,楼阁玲珑倚苍石。 好是凭阑对月时,一江倒浸千峰碧。

复制 王都中 《登苏峰》
类型:

题莫景行松竹梅图

形式:

一客风流云水际,两侯潇洒雪霜时。 如今三友交情密,不到岁寒人不知。

复制 汤炳龙 《题莫景行松竹梅图》
类型:

赠周兴嗣诗四首 其三

形式:

与君初相知,不言异一宿。 意欲褰衣裳,阴云乱人目。 之子伏高卧,伊予空杼轴。 无因渡淇水,见此猗猗竹。

复制 吴均 《赠周兴嗣诗四首 其三》
类型:

送蜀僧去尘

形式:

十年读易费膏火,尽日吟诗愁肺肝。 不解丹青追世好,欲将芹芷荐君盘。 谁为善相应嫌瘦,后有知音可废弹。 拄杖挂经须倍道,故山春蕨已阑干。

复制 苏洵 《送蜀僧去尘》
类型:
搜索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今日古诗词

微信扫一扫

今日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