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雁

时间:2024-01-17 07:08:32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诗词引用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八月边地回鹘士兵拉弓射箭,雁群为之惊飞四散哀鸣连连。
月明之夜孤雁掠过承露仙掌,哀鸣声传到昏暗的长门宫前。
应该知道北方正当烽烟四起,再也不能随着春风回归家园。
请莫嫌弃潇湘一带人烟稀少,水边的菰米绿苔可免受饥寒。

注释
金河:在今内蒙呼和浩特市南。秋半:八月。虏弦开:指回鹘南侵。
云外:一作“云际”。
仙掌:指长安建章宫内铜铸仙人举掌托起承露盘。
长门:汉宫名,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时幽居长门宫。
须知胡骑纷纷在:一作“虽随胡马翩翩去”。胡:指回鹘,也称回纥。
莫厌:一作“好是”。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鉴赏

  此诗通篇为咏物体,前四句写大雁惊飞,影过皇城,鸣声回荡在长安城上空。言外之意是:不知是否能引起皇宫中统治者的关注?后四句安慰大雁:胡骑尚在,你们到春天时也不要急于北飞,潇湘之地也可以觅食。此诗通篇无一语批评执政者,但在秋天就设想明年春天胡骑还在,则朝廷无力安边之意自明。这是非常含蓄的怨刺方法。

  首联想象鸿雁遭射四散的情景。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这里泛指北方边地。“虏弦开”,是双关挽弓射猎和发动军事骚扰活动。这两句生动地展现出一幅边塞惊雁的活动图景:仲秋塞外,广漠无边,正在云霄展翅翱翔的雁群忽然遭到胡骑的袭射,立时惊飞四散,发出凄厉的哀鸣。“惊飞四散哀”五个字,从情态、动作到声音,写出一时间连续发生的情景,层次分明而又贯串一气,是非常真切凝炼的动态描写。

  颔联续写“惊飞四散”的征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的情景。汉代建章宫有金铜仙人舒掌托承露盘,“仙掌”指此。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这景象已在静谧中显出几分冷寂;在这静寂的画面上又飘过孤雁缥缈的身影,就更显出境界之清寥和雁影之孤孑。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黯淡,本就充满悲愁凄冷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中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就更显出境界的孤寂与雁鸣的悲凉。“孤影过”、“数声来”,一绘影,一写声,都与上联“惊飞四散”相应,写的是失群离散、形单影只之雁。两句在情景的描写、气氛的烘染方面,极细腻而传神。透过这幅清冷孤寂的孤雁南征图,可以隐约感受到那个衰颓时代悲凉的气氛。诗人特意使惊飞四散的征雁出现在长安宫阙的上空,似乎还隐寓着微婉的讽慨。它让人感到,居住在深宫中的皇帝,不但无力、而且也无意拯救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月明灯暗,影孤啼哀,整个境界,正透出一种无言的冷漠。

  颈联又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的北归,诗人说:如今胡人的骑兵射手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地区,明春气候转暖时节,你们又怎能随着和煦的春风一一返回自己的故乡呢?大雁秋来春返,故有“逐春风”而回的设想,但这里的“春风”似乎还兼有某种比兴象征意义。据《资治通鉴》载,回鹘侵扰边地时,唐朝廷“诏发陈、许、徐、汝、襄阳等兵屯太原及振武、天德,俟来春驱逐回鹘”。问题是:朝廷上的“春风”究竟能不能将流离异地的征雁吹送回北方呢?大雁还在南征的途中,诗人却已想到它们的北返;正在哀怜它们的惊飞离散,却已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这是对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无微不至的关切。“须知”、“岂逐”,更像是面对边地流民深情嘱咐的口吻。两句一意贯串,语调轻柔,情致深婉。这种深切的同情,正与上联透露的无言的冷漠形成鲜明的对照。

  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征雁,它们的归宿是:“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潇湘指今湖南中部、南部一带。相传雁飞不过衡阳,所以这里想象它们在潇湘一带停歇下来。菰米,是一种生长在浅水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嫩茎叫茭白)。莓苔,是一种蔷薇科植物,子红色。这两种东西都是雁的食物。诗人深情地劝慰南飞的征雁:不要厌弃潇湘一带空旷人稀,那里水中泽畔长满了菰米莓苔,尽堪作为食料,不妨暂时安居下来吧。诗人在无可奈何中发出的劝慰与嘱咐,更深一层地表现了对流亡者的深情体贴。由南征而想到北返,这是一层曲折;由北返无家可归想到不如在南方寻找归宿,这又是一层曲折。通过层层曲折转跌,诗人对边地人民的深情系念也就表达得愈加充分和深入。“莫厌”二字,担心南来的征雁也许不习惯潇湘的空旷孤寂,显得蕴藉深厚,体贴备至。

  这是一首托物寓慨的诗。通篇采用比兴象征手法,表面上似乎句句写雁,实际上,它句句写时事,句句写人。风格婉曲细腻,清丽含蓄。而这种深婉细腻又与轻快流走的格调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在以豪宕俊爽为主要特色的杜牧诗中,是别开生面之作。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创作背景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八月,北方回鹘族乌介可汗率兵南侵,引起边民纷纷逃亡。杜牧时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刺史,闻此而忧之,因写下此诗。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八月边地回鹘士兵拉弓射箭,雁群为之惊飞四散哀鸣连连。 月明之夜孤雁掠过承露仙掌,哀鸣声传到昏暗的长门宫前。 应该知道北方正当烽烟四起,再也不能随着春风回归家园。 请莫嫌弃潇湘一带人烟稀少,水边的菰米绿苔可免受饥寒。

注释

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这里泛指北方边地。秋半:八月。虏弦开:一语双关,既指挽弓射猎,又指回鹘发动军事骚扰活动。 云外:一作“云际”。 仙掌:指长安建章宫内铜铸仙人举掌托起承露盘。 长门:汉宫名,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时幽居长门宫。 须知胡骑纷纷在:一作“虽随胡马翩翩去”。胡:指回鹘,也称回纥。 莫厌:一作“好是”。潇湘:指今湖南中部、南部一带。 菰米:一种生长在浅水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嫩茎叫茭白)。莓苔:一种蔷薇科植物,子红色。这两种东西都是雁的食物。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评析

此诗采用比兴象征手法,借雁抒怀,以惊飞四散的鸿雁比喻流离失所的人民,对他们有家而不能归的悲惨处境寄予深切的同情;又借汉言唐,对当权统治者昏庸腐败,不能守边安民进行讽刺。全诗通篇无一语批评执政者,但在秋天就设想次年春天胡骑还在,则朝廷无力安边之意自明。风格婉曲细腻,清丽含蓄,为杜牧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辑评

《艺苑卮言》:其咏物,如“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亦可观。 《求阙斋读书录》:雁为虏弦所惊而来,落想奇警,辞亦是以达人。 《诗源辨体》:七言《早雁》一篇,声气甚胜。 《唐诗鼓吹笺注》:言外有相教慎出入意。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此诗慰谕流客,且安侨寓,时方艰难,未可谋归也。前解追叙其来,后解婉止其去。 《五朝诗善鸣集》:牧之之咏早雁,如郑谷之咏鹧鸪,都是绝吧。 《载酒园诗话又编》:《早雁》诗曰:“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喑数声来”,光景真是可思。但全篇唯“金河秋半”四字稍切“早”字,余皆言矰缴之惨,劝无归还,似是寄托之作。 《唐诗绎》:此借雁而伤流寓也。 《唐诗贯珠》:三四绝佳,承“四散”来。 《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此慰渝避难流落之人,欲其缓作归计而托言之也……先生之于羁旅,可谓情深而意切矣。 《网师园唐诗笺》:思家怨别。 《唐诗笺注》:“仙掌”一联,语在景中,神游象外,真名句也。 《唐贤小三昧集续集》:咏雁诗多矣,终无见逾者。 《咏物七言律诗偶记》:此五六“须知”、“岂逐”,七句“莫厌”,皆提起之笔,不得以后人作七律多用虚字者藉口也。 《唐诗近体》:前半写雁之来,后半挽雁之去,立格用意,犹有老杜风骨。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杜牧介绍和杜牧诗词大全

诗人:杜牧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
复制作者 杜牧
猜您喜欢

网户叹

形式:

江南西风粳稻熟,网夫出门网妇哭。天晴黄雀飞苦高,县吏椎门怒震屋。 哨声飞空健鹘过,迟速小误成蹉跎,君庖不充将奈何。

复制 赵文 《网户叹》
类型:

莺啼序 · 其二有感

形式:

秋风又吹华发,怪流光暗度。最可恨、木落山空,故国芳草何处。看前古、兴亡堕泪,谁知历历今如古。听吴儿唱彻,庭花又翻新谱。肠断江南,庾信最苦,有何人共赋。天又远,云海茫茫,鳞鸿似梦无据。怨东风、不如人意,珠履散、宝钗何许。想故人、月下沉吟,此时难诉。吾生已矣,如此江山,又何怀故宇。不恨赋归迟,归计大误。 当时只合云龙,飘飘平楚。男儿死耳,嘤嘤昵昵,丁宁卖履分香事,又何如、化作胥潮去。东君岂是无能,成败归来,手种瓜圃。膏残夜久,月落山寒,相对耿无语。恨前此、燕丹计早,荆庆才疏,易水衣冠,总成尘土。斗鸡走狗,呼卢蹴鞠,平生把臂江湖旧,约何时、共话连床雨。王孙招不归来,自采黄花,醉扶山路。

复制 赵文 《莺啼序 · 其二有感》
类型:

赠陈复道

形式:

自惜今年发,新添一半华。 只应如意事,不属苦吟家。 忽暖天□雪,微香案有花。 故人劳见念,相过教丹砂。

复制 赵师秀 《赠陈复道》
类型:

望武夷山作

形式:

饮马九曲溪,遥望武夷峰。 长林抱回合,丹崖造空蒙。 浮晖澹寒翠,水木皆曼容。 薄游限尘务,促景尼奇踪。 缅怀紫阳子,千载谁与同。 琼佩遥烟雾,石函閟遗封。 羁猿怨幽涧,飞萝冒芳丛。 瑶琴空流泉,桂枝徒秋风。 帐望佳期阻,缠绵忧思重。 殷勤尺素书,愿寄云间鸿。

复制 刘基 《望武夷山作》
类型:

早发大信口

形式:

犬吠知船解,村墟尚闭门。 霜泥黏缆尾,冰水阁潮痕。 撇撇鸊鹈去,纤纤舴艋昏。 梅湖到不远,寄信向田园。

复制 梅尧臣 《早发大信口》
类型:
搜索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今日古诗词

微信扫一扫

今日古诗词